熨斗是现代家庭常备的小家电,几乎每家都有,可是您是否知道,距今200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熨斗就已经在使用了呢?
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一是取其形象类似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斗”。在中国古代,熨斗又称“火斗”、“金斗”、“钴鉧”,其主要功用是熨烫衣物,效果有二:一是把有皱褶的地方熨平贴,正如东汉许慎《说文》曰:“熨,持火申缯也。”又如《乐府诗集·采桑》所说“熨斗成褫”;另一种效果是在需要明显褶纹的地方,把褶纹熨得挺贴,如宋代《文苑英华》中则有“熨斗成裙”的说法。
最初的熨斗是用石块,陶片或铜铁块在火上烤热后,按压在衣服上熨烫。相传,熨斗的发明早于商代末年,据《淮南王》记载:“炮烙始于斗。”该书又注:“斗,熨斗也。纣王见熨斗烂人手,遂作炮烙之刑。”就是说商纣王发明炮烙这种刑罚的灵感来自于熨斗,商纣王看到使用熨斗时,熨斗烫伤人手,于是发明了“炮烙之刑”—— 将人在烧热的铜柱上炙烤。
汉代新莽时期铜熨斗但是熨斗实物所见最早者为西汉时期,在汉墓中,经常有熨斗出土,汉代的熨斗,大多用青铜铸成,外型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有的长柄末端还饰以龙纹。熨衣前,把燃烧的木炭放在熨斗内,利用金属的传热与重量来烫平衣服上的皱纹或者熨出美丽的褶皱。
魏晋南北朝时期,熨斗已经较为普及,《世说新语·夙惠》中记载了一则母子共同使用熨斗的温馨小故事: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称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从这则故事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从“家酷贫,……令康伯捉熨斗。”得知韩康伯家庭虽然比较贫困,但是还是备有熨斗,用于做棉衣,说明熨斗已经成为家庭中的基本生活用具。晋代的《杜预集》上也记载:“药杵臼、澡盘、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二是从“火在熨斗中而柄热”可知,魏晋时期的熨斗使用方法还是把燃烧的木炭放在熨斗内,利用金属的传热与重量来烫平衣服。而且熨斗柄会导热,说明当时的熨斗柄依然是金属的。晋《东宫纪事》也记载,“皇太子纳妃,有金涂熨斗三枚。”也说明魏晋时期熨斗的主体材质是铜或铁,并未安装木柄。
唐《捣练图》之熨烫图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丝织业非常发达,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讲究穿衣打扮,用熨斗熨衣已经成为上至君主,下及黎庶中整理衣物的必备工具。诗人王建的《宫调》诗,描写了唐代宫女彻夜不眠,为皇帝熨烫御衣的情形,“每夜停灯熨御衣,银薰龙里火霏霏。遥听帐里君王觉,上直钟声始得归。”
御衣是君王之服,每天晚上宫女将其都要将其熨烫平整,保证第二天皇帝上朝议政时,衣着的挺贴。唐代画家张萱则根据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熨衣服的场景画成了一幅《捣练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熨斗的具体使用情况:画卷中有两位女子双手各执帛的一端,另有一女子,左手摁着帛的中端,右手执熨斗,正在布帛上来回熨烫。王建的另一曲《捣衣曲》却描写了一位贫苦人家的女子使用熨斗的场景“冲少熨斗贴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宋代熨斗的使用比隋唐时期更加广泛,其形状也有所改变:一般是空心短柄,插入木把,以便在熨烫时不至于烫手。放碳火的托盆也更高、更深一些,形状不完全是圆形的,也有有呈斗状堤型的。且斗盆周多印制有精美花纹。不仅用于传统的熨衣、平帛,还用于熏香、熨纸、护书、饮酒。
清代熨斗熏香:宋代发明了熨斗与熏笼结合一体的器皿。在熨平衣服褶纹的同时,还用熏香给衣服带来芳香的味道。正如尹济翁词曰:“朝衣熨贴天香在。”秦观有词曰:“玉笼金斗,时熨沉香。”苏籀有诗曰:“藕丝帖体沉香熨。”王齐愈有诗曰:“水沉香熨窄衫轻。”。都是在说赞美熨斗的熏香功能。宋代每年从海外进口的大量香料,用于熨斗熏香是其消耗大宗之一。
熨纸、护书:宋代有的熨斗还有熨书平纸的功能,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北宋宰相“晏元献平居书简及公家文牒,未尝弃一纸,皆积以传书。虽封皮亦十百为沓,暇时手自持熨斗,贮火于旁,炙香匙亲熨之。”
饮酒:曾觌的《减字木兰花(席上赏宴赐牡丹之作)》中有:“更阑后,满斟金斗,且醉厌厌酒。”看来宋代有些小熨斗还可用来饮酒。
民国熨斗明清时期,熨斗沿袭宋元时期的造型,只是靠近手柄处的口沿向上昂起的更高,更好地防止火烬外落,空心短柄,插接于木把。有的熨斗周身铸有福、寿等纹饰,不仅有实用性,也有观赏性。民国时期,熨斗从碗口状变成了三角状、密闭式。这时候还出现了陶瓷熨斗、酒精熨斗、热水熨斗等等,种类非常丰富。
熨斗我们现在使用的熨斗形状,是西方人发明的,但是西方人使用熨斗的时间却比我们晚了很多,直到约16世纪,荷兰裁缝才开始使用空心的盒型大熨斗,把烧红的铁板从背后的门放入熨斗加热使用,比中国晚了1600多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