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物道君语:
何为华夏?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服也是华夏的一部分。
漫长一生中,人会有许多改变,但就如我们的黄皮肤不会变,汉语,汉字不会变一样,汉服也是汉民族的象征,象征着我们是华夏人,中国人。
正在热播的《清平乐》,人们津津乐谈其中的服饰,宋仁宗与官员爱穿的圆领袍,女子的褙子和抹胸。很多人说:“这就是我们宋代的服饰。”
但这只是汉服的其中一个分支,今天我们从更早的朝代开始,谈谈汉民族的服饰,汉服。
图|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西周
女子服白
西周有一本熟悉的书《诗经》,收录了西周及之前人们爱唱的诗歌,从这些诗歌里,我看见了汉服最初的美。
“祁祁如云”“有女如云”,是说女子的衣裳像云朵一样白净。“缟(gǎo)衣綦(qí)巾,聊乐我云” ,缟是没有染色的衣料,綦是青灰色。还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色”是蓝草染的。
西周喜爱天然美,尤其是女子爱穿白衣,祭祀和婚礼上也是穿白纱。
男爱红妆
但有意思的是,那时的男子却爱红装,也爱红妆。他们喜欢穿“红衣与金鞋”,就连战士的甲胄也被印染成了红色。“芸芸黄矣 ” “ 裳裳者华 ” ,又说男子们的脸蛋红扑扑像花儿一样娇艳。
马风华说:“这是一个男装艳丽,女服素淡的时代。
汉朝
心字罗衣
汉代服饰多样,襦裙最常见,上着衣,下穿裙。
汉时的美女秦罗敷最喜欢“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蛋黄的下裙,紫色的绫子做上身的短衣。
因为上衣是“交领右衽”,穿起来胸前像个“又”字,若是几件衣服叠穿像一个心形。此种形制的衣服一直延续到宋明,晏几道在第一见到心上人时,对方穿的正是这样的“两重心字罗衣”。
图|“交领右衽”是汉服最大的特点,贯穿整个汉服史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最尊贵的衣服,深衣
汉时还流行一种更为古老的服装样式,叫“深衣”,有曲裾深衣,直裾深衣两种。衣和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外形像我们如今的长连衣裙,但它更为贵重,妃嫔贵族常穿。
深衣有“制有十二幅,以应十二月”的说法,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以寓“天圆地方”。
古人用四个字形容这种衣服,“联袂成荫”。袂是袖子,意思是说举起衣袖,就成了树荫。衣袂大至一尺有余,衣身宽到完全可以裹住身体,像个宽松的“蝉蛹”。
它们早在战国时就已经出现,但汉代以后似乎绝迹。
(以目前的文献所能参考的为准)
图|于非闇《女史箴图 》局部
开裆裤是一种内衣
深衣里头常穿一条裤子,叫胫(jìng)衣,是“内衣”的一种。
(古人所言的内衣指穿在里头的衣服哟)
这种裤子实质上是开裆裤,内裤外裙是当时常见的穿着方式。
正是露出“内裤”不雅,古人才将深衣做的很大,以包住身体。
图|閻立本《北齊校書圖卷》局部
魏晋南北朝
内衣外穿
因为战争,传统服饰有过两次“改革。
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前士兵穿宽袍大袖打仗,不利于骑马射箭,于是引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改穿紧袖短衣和长裤,不仅是士兵穿,普通百姓也开始穿。
另一次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年累月的战争,不仅造成心里创伤,在服饰上也留下了痕迹。
“新衫绣两裆,迮着罗裙里。”两裆原是古人的内衣,百姓发现将士们的铠甲外层跟内衣长的一样,于是仿效,把内衣外穿。这有点像现代人把长的衣服穿里面,外面加个短背心的样子。
对于女子而言,两裆本该内穿更不能轻易示人,却不仅由女性发起,更备受女性欢迎,实在大胆。所以《搜神记》里说:“干宝以为晋之祸征也。”
图|身着裆铠与衫子的拥剑仪门卫士(河南邓县南北朝画像砖墓门壁画)
魏晋爱风流
宗白华说:“魏晋六朝是我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既然死亡不知何日到来,不如及时行乐。于是它在服饰也尤为随意任性。《晋书》记载:“晋末冠小而衣裳博大”。
图| 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局部
上衣的袖子宽到几乎可以垂到地面,衣料又极其柔软轻薄,腰间喜欢系有长带,走起路来大袖盈盈,衣带飘飘。更有人披散衣襟,比如竹林七贤。
图| 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局部
唐朝
花红柳绿是盛唐
如果一个朝代有颜色,大唐一定是花红柳绿的娇艳之色。
《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中几位夫人的衣裳便是间色的红与绿,是唐时最普遍的颜色搭配,而且服色常常上下异色,反差很大。
上橙下蓝,或上绿下蛋黄,红橙黄绿蓝白各有变化,这个时代的女子追求个性,就好像我们今天谁都不想撞衫。
图|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齐胸襦裙与诃子裙
《捣练图》中的女子,齐胸襦裙,裙子的高度拉到胸部的位置。诃子裙中诃子原本是抹胸,后来将它和裙子连在一起缝,就变成了连衣裙,夏天外穿一件轻盈的广袖衫。
图|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簪花仕女图》中几位贵人穿的正是诃子裙。孟浩然有两句诗:“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她们的裙摆长到拖地,都可以用来拖扫地面的梅花。
相传有一年的花朝节,唐时几个女子外出游春,在草地上歇息的时候,把外层大袖衫换下来,挂在树枝上,又垂到地上,就变成了一道帘幕。春风疏疏,人在其中悠然玩花。
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女穿胡服爱男装
《大唐新语》有一个故事,长安城一个富人被胡人劫持,很久都没有逮到。有人说,何不把所有的胡人都抓来讯问。有官员便说,如今胡人穿戴汉服汉帽,汉人也穿戴胡服胡帽,如何分得清。
唐中期,无论是男子女子都喜欢穿胡服。尤其是女子的胡服,直接接受胡人的服饰,不加以改变。她们喜欢骑马,也喜欢带胡人的帷帽,既潮流,又阻隔路上的风尘。
宋朝
天上一束白月光
在服饰上,宋人不追求唐时的花红柳绿,反倒喜欢在同一色系上追求变化,且青睐白的淡雅,还有青白、珠白、粉白。葛兆光说:“赵宋王朝就像是初七初八到不了满月的月光。”
《清平乐》中宋仁宗在朝堂便常穿白色的圆领袍。但不是单纯的白色,又特别利用丝线的色彩,织出不同的花样,使得白富有层次。
这是“贵而不舒”,舒是骄纵的意思。因此宋人服饰讲究的是“内圣”。
图|宋仁宗
褙子,最显瘦的衣服
女服中,褙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是妇女最日常的衣服。
褙子瘦身窄袖,有长到膝盖和长到脚踝两种,有诗曰:“窄罗衫子薄罗裙,小腰身。”有人问:“这会不会不好走路呢?”不会,褙子的侧边开衩,而且高至腰部位置。
图|南宋 刘宗古《瑶台步月图》
因此看起来,穿宋褙子总是显得人瘦长瘦长的。
褙子同样崇尚朴素,除了面料上浅淡的花纹,领口也有简单的装饰,是为点睛之笔。《清平乐》剧中曹皇后的领缘,就用了小珍珠点缀。
图|南宋 佚名《歌乐图》横幅局部
衣之中缝,以正衣冠
仔细看宋仁宗这幅画像,你会发现胸前有一条直线,这其实是一条缝纫线,将两块衣服拼接起来,我们衣服上也有,只不过不在衣服中间。
这条线叫“中缝”。《礼记 深衣》中:“
背缝垂直而领正方,象徵政教不偏,义理公正。”
穿着的时候用它来端正,把衣服穿好。也警示我们要行得端,坐得正,做人不偏不倚。
图|宋仁宗
明朝
服饰的反叛
明初,大家都挺爱敦朴的。无论是诸生士子,还是市井小民,无论上学堂,还是逛街,都穿布袍 ,十分简朴 。即使富商之家,名贵的衣服也只在祭祀等重大节日才穿,穿完又妥妥地压箱底。
然而成化后,大家不要质朴了,要华贵。西门庆的兄弟常时节,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还是西门庆接济他十二两银子,他第一件事便是上街给老婆买了绫绸绢制成的袄裙,一套御寒的衣服。
文士戴的方巾,开始镶玉;鞋子有红 、紫 、黄、绿,但明令里规定普通人不得用“黄玄”二色;商人再有钱也不能用的绸和纱,也开始用上了。
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是贵
卧兔儿是女子一种额头装饰,红楼梦中王熙凤常带,说是冬天可以御寒,实质上并不御寒。而是否漂亮也不是关键,重要的是炫耀了时人认为最珍贵的毛皮和珠子。
一时一个潮流
服饰潮流变化很快。
有无袖的长衫,叫马甲,衣长比我们现在要穿要长许多;
还有立领衫,把脖子团团裹住,以对扣固定,对扣有金子,也有玉石的。很多人以为是礼教严格要把脖子封住,其实更多的是因为潮流。
也爱奇装异服。当时北京居民每到冬天,男子一概用貂狐之皮制成高顶卷檐的帽子, 称为“胡帽” ;妇女也用貂皮裁制成尖顶覆额的披肩,称为“昭君帽”。
图|《松江邦彦图》
这是西周到明朝有关汉服的历史,
当然服饰繁多,无法一一详尽。管中窥豹,我们也能从其中看到各朝的服饰审美,天然的,华丽的,或内秀的……不一而足,各有魅力。
唯一点,这都是华夏民族的服饰,与汉语,汉字一样,构成了我们是华夏人的一部分。
图|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说明:其一,传统服饰距离我们的时代久远,一些词语为方便理解,物道君解释为当下的语言。其二,服饰具有时代特点,并不是一个时代只有一两种款式,此文所选仅是当时的“潮流服饰”。其三,各朝服饰具有特色,以史料为参考,并无褒贬之意。
参考:
1.《中国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