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社追剧系列第一篇!一起来看看《清平乐》里宋仁宗着装的细节和讲究吧。
(图:《清平乐》盛治芳华版海报)
爱追剧的小伙伴们可能都知道近期又有一部新剧《清平乐》开播了,这部由正午阳光出品,张开宙执导,王凯、江疏影主演的电视剧改编自米兰lady的小说《孤城闭》,以北宋为背景,在朝堂之事与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
由于各(lan)种(ai)因素的影响,前期策划的《鹤唳华亭》系列在没问世之前剧集就已经播完了。经过上次教训,我们决定痛定思痛,这次赶在剧集开播时就速速安排了。继《长安十二时辰》、《鹤唳华亭》之后,《清平乐》是近两年来又一部以汉人王朝为背景、服化道相对值得圈点的古装剧。从剧组发布的定妆照来看,宋仁宗的饰演者王凯的服装基本从外观上还原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仁宗坐像轴》中的服饰原貌,笔者简单整合了相关资料,接下来会带大家来简单剖析宋仁宗身上的服饰。
《清平乐》王凯定妆海报宋仁宗坐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展脚幞头
故事要从唐代说起。唐时流行的男子首服并不是一顶完整的帽子的状态,而是是由一块四方形的织物“幞头”与一称为“巾子”的藤木或铁丝网罩组成,佩戴时先用巾子罩住发髻,而后覆盖上幞头,将两角上折打结固定,另两角于脑后打结并呈现下垂状态。
(图:唐初幞头系法;来源网络)
随后,这种首服似乎摒弃了复杂繁琐的打结佩戴方式,而在保留了其外观的基础上成为了一顶真正意义上的“帽子”。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幞头的形态随着流行和审美不断地发生变化,垂下的两角在变长变挺之后出现了各种形态,由圆顶向方顶的转变也随之出现,这其中不乏许多脱离了实用性的夸张设计,我们从古画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一流行的变化。而到了五代时期,两脚呈现平直状态的幞头已经非常普遍。
(图:各式幞头重绘图;来源:燕王)
《宋史.舆服志》粗略地记载了幞头在历代的发展变化:“帕(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之,唐始以罗代缯……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从中也可见宋时的幞头已经成为一种可用于多场合且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的首服。
(图:幞头;左起:仪卫出行图、韩熙载夜宴图、文苑图)
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宋代不同形态的幞头:“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从剧组发布的剧照和短片来看,剧中对各种形制的幞头也进行了展现。而海报中王凯所佩戴的便是与常朝袍服所匹配的展脚幞头。
(图:《清平乐》中的各式幞头)
(图:宋蒋师益墓出土展脚幞头;江苏泰州博物馆藏)
大袖红衫袍
根据王应麟《玉海》记载,宋代皇帝常服体系根据场合和形制分为三种:衫袍、䙆袍和窄袍。宋仁宗坐像中的这一款大袖襕袍衫从形制上来讲属于皇帝常服中最为正式的一种,又称公服,传统公服为赭黄或淡黄色,多在大宴时使用。“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代的衫袍同样承于前制,圆领大袖衫袍是由南北朝时期传入的圆领襕袍发展而来,主要特征为圆领,窄袖,下摆接横襕且不开衩。
(图:唐代襕袍线图;来源:燕王)
由于襕袍不开衩的特征所呈现出的相对庄重的外观,它从盛唐时期直到唐末五代走向了越来越正式隆重的演变,在保留了圆领、接襕且不开衩的特征之下,主要表现为衣身加长,衣袖加宽等。自此以后圆领袍服也成为了礼服和官服体系中最具标志性的组成部分之一。
(图:圆领襕袍;左起:安元寿墓壁画,步辇图,琉璃堂人物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
出于宋代尚赤的原因,红色被加入了皇帝公服的备用颜色之一,
红色大袖襕袍衫与正式程度相对略低的传统的赭黄、淡黄䙆袍并列为皇帝常朝袍。也就是说,虽然红衫袍形制上属于更加正式的襕袍,但它不够传统的颜色使它的地位等同于䙆袍,成为皇帝常服中最常用的一款服饰。
关于宋代红衫袍的描述,同样在《宋史.舆服志》中有记载:”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黄、浅黄袍衫,折上巾,九还带,六合靴。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鞞,大宴则服之。又有赭黄、淡黄䙆袍,红衫袍,常朝则服之……皆皂纱折上巾,通犀金玉环带。”除去宋代新增的红色袍衫之外,剧照当中王凯所穿着的另一淡黄色公服则是宋公服承前朝袍衫制度的直接表现。
(图:《清平乐》剧照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英宗坐像轴》对比)
浙江黄岩赵伯沄墓出土的圆领大袖衫是宋代公服的强有力见证。赵伯澐作为赵匡胤第七世孙,其墓中出土的七十余件衣、裤、袜、鞋、靴、饰品等形制,真实完整地体现了宋代宗室成员的礼仪性服饰及日常穿着,被称为“宋服之冠”。
(图:南宋赵伯澐墓出土圆领素罗大袖衫;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革带
画像中宋仁宗所系革带为双带鞓革带,从正面看上去似乎有两条,事实上显然只是一条腰带,但它的确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这条宽而长的革带依然是由前朝革带发展而来,最早可追溯到两晋时期由北方传入的“蹀躞带”,隋唐时期采取其样式与中原革带相结合,开始进行制度化设计并纳入中原服饰体系当中,在后来成为了官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西安何家村窖藏唐代白玉蹀躞)
宋代多次制定了官员服带制度,不同官阶由带的质地、纹饰和颜色以示区别。革带的主体为一长一短两条红鞓,皆有穿孔,其中长带镶缀有九至十四块方形金或玉质带板,称为“銙”,銙上饰以纹饰,或有桃形銙,长带两端分别缀有带扣和鉈尾,短带则只缀带扣一枚。根据对比观察不难发现,江西郭知章墓出土的“金御仙花带板”便极有可能是这一形制革带的遗留物(博物馆展品排列方式或有误)。
(图:辽陈国公主及驸马墓双鞓革带线图;来源:桑泽雍楠)
(图:北宋郭知章墓出土“金御仙花带板”;江西省博物馆藏)
由于过长的设计,双鞓革带的一端需绕在身前,由此便形成了两条的视觉效果。这种穿着方式在宋代成为一种颇具标志性的现象,且对后世革带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从剧照来看,王凯所配戴的革带从视觉上复原了画像,若究其结构细节是否符合历史原貌,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图:《清平乐》王凯佩戴革带细节)
(图:双鞓革带扣系示意图;来源:泽桑雍楠)
乌皮六合靴
由于剧照中没有对足服进行展现,所以此处不以赘述了。
(图:商家复原商品;来源:明襗服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