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兴旺、社会生活富裕,民族交融,中外贸易与文化往来频繁。反映在服饰上也丰富多彩,盛况空前,不仅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还大量吸收外来服饰形式。
唐·彩绘陶女立俑 唐·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唐·陕西三原焦村李寿墓出土壁画(局部) 唐·陕西西安东郊王家坟唐墓三彩俑 唐·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女俑幅裙初唐时,妇女衣装仍承袭隋代之式样,上衣瘦小、窄袖或广袖、交领、圆领、桃形领或对襟,而裙腰束至胸乳部位。在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与隋代传世陶俑将裙装提起,束于臀部的着装形式完全一致的装束,这种装束后来又出现内穿长袖、外罩一短袖的穿着形式。此类装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裙装多以上窄下宽的的条状布幅拼接而成,布幅的多少有一定限制,至多不得超过十二幅,唐诗描述有六幅、八幅,如,“六幅罗裙窣地”“裙拖六幅湘江水”“书破明霞八幅裙”。《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其异色绫锦,并花间裙衣等,靡费既广,具害女工。天后,我之匹乱,常著七破间裙。”《旧唐书·车服志》谓:“凡间色衣不过十二破,浑色衣不过六破。”从陕西西安东郊王家坟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女佣,和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块女佣所著幅裙实物看,两者从形制到纹饰几近一致,可见陶俑的塑造是相当写实的,同时也反映出幅裙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幅裙中还有一种双色相见的间裙,其中以红黄相间或红白、红绿相间者较为常见。这种装束在唐代壁画中多有表现,雕塑形象则可以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件泥头木身佣及数件泥俑为例证。
唐·陕西安执失奉节墓壁画 唐·陕西永泰公主墓壁画 唐·阿斯塔那出土泥头木身俑此时期还有一种着装形式,就是上身内穿一件窄袖或中袖小衣,外衣一件掐腰短袖对襟尖领或对襟圆领、桃形领半袖小外衣,下身穿一条在腰臀处侧开气的长裙,裙腰藏在半袖衣内,有的在肩肘处还披一条长帛,帛往往一端掖于衣襟内,一端随意搭在手臂上。这种装束在陕西西安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执失奉节墓的墓室壁画中,以及敦煌壁画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部分唐代女佣的身上,等等,可以看到不少。
唐·鲜于庭诲墓三彩俑将半袖小衣当内衣穿,外穿一件绵软的长袖外衣,半袖小衣的双袖将外衣的双肩撑起,看去好似宽大的垫肩,这种穿着方式是盛唐时装的特色,男女均有此好。
由于唐代妇女生活开放、奢靡,无所拘束,反映在衣着上也是十分明显的,她们不仅穿着暴露,且衣裙渐为宽博长大,以致朝廷不得不在全国下禁令,对妇女服装加以限制,“妇女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新唐书·车服志》)。周昉所绘《簪花仕女图》对此表现尤为充分,图中数位贵族妇女均外着薄纱绣花对襟直领开身衣,衣长至踝,袖宽与衣长相当。内着彩绣长裙,裙腰提至腋下,肩背裸露,裙摆宽大,曳地被土,加之鲜花珠宝的装点,其雍美华贵难以言表。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灰陶女舞俑 唐《调琴啜茗图》(局部)艺人服装有两种,女装多为水袖上襦,外着花边口半袖衣,下著长裙。或著水袖短衣,高腰长裙,还是汉装式样。男装则因当时盛行来自西域的枯枝舞、胡旋舞、胡腾舞等胡式舞蹈而多衣圆领袍服,头著幞头或毡帽,脚穿靿靴,此两种装束一直影响到宋代。
而着胡服男装也是盛唐之际妇女的时尚,《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新唐书·车服志》载:“开元中,奴婢服襕衫,而侍女衣胡服。”刘禹锡诗云:“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席。”刘言史《咏胡旋舞》诗有:“……细裁胡衫双袖小。”妇女所著胡服男装,其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男式袍衫,特点是宽大宽大且长,袍长及踝,盖于脚面,袍摆两侧开衩,圆领或交领、右衽、无衣缘、窄袖或中袖,革带系于臀腹部或腰间围锦带,下身穿小裤腿散口裤或裙;另一种为胡服,与袍衫相比较为合体,衣长也比袍服略短些,衣领分圆领和大翻领,窄袖,有些衣缘镶彩绣宽边,衣摆左右开衩。裙以彩条纹居多,也有格纹或碎花纹,称波斯裤。波斯裤的形式若以阿斯塔那一唐墓出土抱犬小二帛画上小儿的裤式看,裤口为缩口。裤腰当配有吊带,犹如今天的背带裤。穿此类服装时,须配以靿靴或锦鞋,腰间多系碟躞带,带上可坠挂一些日常用物,既作装饰,又很实用,如陕西西安永泰公主墓、韦顼墓、韦泂墓石刻画等等诸多唐代艺术品中,都有表现。但从各类资料中看,着胡服男装基本还限于宫女、侍女身份的女子,而贵族妇女及平民女子着此装束者似乎并不多见。传说中,虢国夫人好着男装,也仅为个例。
唐·陕西西安苏思勖墓出土胡腾舞壁画(局部) 唐·陕西西安出土大食人陶俑男子着胡服者更为普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明百姓均好着胡服,此风尤以盛唐之际最盛。《新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市民好为胡服胡帽,……”“……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重以蕃将大盛,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位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新唐书·宋务光传》:“长安因外国人麋集其间,汉人胡服者不少。”以河南偃师杏园出土陶俑、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部分陶俑、韦项墓出土石刻画、李重润墓出土壁画、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三彩佣等人物形象的服装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唐·河南洛阳墓出土唐墓高士宴乐螺钿铜镜 唐·陕西乾县李重润墓出土壁画(局部)而着袍衫则在隋代已开始流行,但当时还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穿,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至唐太宗时期,就连庶民都可以穿服,只是以服色区分高低贵贱而已。袍衫在当时虽为男女通用,但仔细比较还是有细微不同,如男子所着袍衫必于膝部作一拼接,而女子所着袍衫则多不添加这道拼缝。
唐·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山中隐士、骚人墨客则仍旧是一身魏晋文人打扮,上衣对襟博袖,下裙曳地被土,就连头上巾裹都与汉魏时期相同,具有强烈的尚古情怀。
袍衫两侧的开衩又称开胯,带开胯的袍衫称缺胯衫。一般庶民及仆役男子、武士剑客之流,为免行动碍事,常将此衫的一角或前后两片掖在腰带中,因此这种带开胯的袍衫也就为一些高官贵族所不齿,并向朝廷建议将其定为庶人服。《旧唐书·舆服志》载:“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服。开胯者,名缺胯衫,庶人服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