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向五湖四海的朋友介绍戏曲的时候。常常提到一句话。那就是:戏曲是一个讲台上台下相互内心交流的意境美艺术。东西方的审美差距也就于此:一个讲究写意一个讲究写实。“三五步行遍天下,四五人千军万马”描述的就是汉族的戏曲。小小的一个舞台,天南地北湖海山脉尽收其中。一桩桩国家大义改朝换代一件件儿女情长,江湖恩怨。在咫尺之地表现个淋漓尽致。说起来,几个人套上了件戏服,就造就了如此的神通。
这些美丽,除去演员功底,就是戏曲服装的功劳。(一桌二椅乃戏曲之初,暂且不提舞台布景)。戏曲服装虽已程式化(同一件褶子可以在不同戏,同场合下穿)但还是非常讲究的。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遭遇都要穿不同的服装。这也是为了能让观众一眼就知道谁是主角谁在哪里干什么谁是谁…….
以上所述,都是为了证明戏服对于戏曲的重要性和地位。可仍然有很多人不认识它不珍惜它。既然如此,我就开一个交流贴互相交流一下。接下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简略介绍戏曲服饰的起源(因个人能力,阅历不足。所以不敢多谈过深)。第二部分就是各位喜闻乐见的服饰之间的图片对比了。
虽然明朝之前就已经有了戏服。但由于社会经济,故事数量,且受到没有严格的体制所碍,服装自然也少。更不会像如今这么规范和精致。现在的大部分戏服都仿制明朝衣冠(特殊,指定戏除外)明朝衣冠讲究一个端庄大气和高贵。
下面开始图文对比相应的明制汉服和明制戏服。
PS:接下来所有的图片乃明制汉服(明朝样式的汉民族传统服饰)和仿明制的戏服。不是韩服。(资源有限,或许图中汉服并非纯正。但外貌上也可供参考)
1:首先是蟒袍。蟒袍:官员礼服。创与明。能得到一件蟒袍那简直是至尊荣幸。并不是每一个朝中大臣都能得到的。与龙袍对比。蟒袍绣蟒,对比龙袍五爪,蟒袍四爪。与龙有相像却依然保持差距。穿蟒的多是戏曲中的帝王、将相、后妃、大臣等高贵身份人物通用的礼服。特别是于礼宴、朝会、大典、理案等场合穿着,以示庄重严肃。
首先放上明制蟒袍。
(男)
(女) 接下来是戏曲中的蟒袍2:褶子。褶子又称道袍。明朝士人常穿的便服。道袍特征为交领,缀有护领,虽长短宽窄各有不同但以短而宽的白色护领为多。袖中可收纳一些随身物品。两侧开叉有内摆。戏服里褶子上的纹样有两类:有花纹绣在褶上称“花褶子”,如一般文武生、小生、青年、旦角等用。全件没有绣花的称“素褶子”,如老年人穿的深色素褶。
汉服道袍(褶子)(值得一提的是,道袍并不是指道家服饰)
戏服褶子: 3:帔。仿制明朝褙子。一种穿在外面的外套。男女通用。首先是汉服褙子(注意是穿在外面的那一件)、
再来一张《明妃女医传》中刘诗诗的一件褙子(其实我也不确定是不是褙子。因为看不到侧面。褙子两侧是开叉的。而罩衣系列实在是多。正面看不一定认得准。姑且当它是褙子吧)这么做是为了让大家都更加直接的对禙子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
接下来的是戏服中的帔(注意是外面的那件)4:氅。又称鹤氅。起源于道教。后为士大夫接受成为常服。和褙子一样属于罩衣系列的。戏曲里的氅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属便装。主要是武将穿,一些寨主、侠客、武士们也穿。
首先汉服氅:(注意是外面的那件)
(第一张是虐狗系列……)
戏曲里的:(注意是外面的那件)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不像,但事实告诉你就是这样,毕竟戏曲服饰是经过改良后的汉服。属于汉服边支服饰。
5:官衣。官衣是文官的官服。用于中级文官(个别情况如新科状元、婚典新郎等也用之)。源于明朝官服—盘领窄袖大袍其形制,基本与蟒相同,唯不绣纹样,用素色缎料制成。胸前与后背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上面绣飞禽及旭日海水。明、清两代,以“补子”纹样区分官阶、身份,文绣飞禽,武绣走兽,所绣纹样皆有严格规定。现在戏曲中官衣补子的等级完全是按照清朝的等级区分了。
首先是明朝官衣:(实在找不到真人的了。也没人这么无聊现在去做件当官的衣服穿吧我想……)
女官衣: 戏服官衣:戏曲服饰大部分仿照明朝汉服。以上几种是常见的几种。还有很多很多琐碎的类型都归于“衣”里边。因为各种“衣”的式样和纹样都不同,所以不能具体归纳出“衣”类互相共通的式样或纹饰。“衣”大致上有:宫衣、太监衣、快衣、箭衣(粤剧称“坐马”)、黑鬼衣、八卦衣、法衣、袈裟、马褂、茶衣、上下手衣、兵衣、旗装等。
说起旗装。附上一张图好了。穿这种服饰,可是有独特的身段动作的哦。很有趣不是吗?
最后还有一个我放在最后写是因为它并不是仿制的明朝衣冠——大靠。
大靠仿制清朝将官之绵甲戎服。此种戎服形制为上衣下裳(上部甲衣、下部围裳),它不象清朝以前的铠甲那样以甲片为主,仅在前后心及肩部等处缀有金属饰片。清朝的这种戎服从总体看并无实战护身作用,而更象是一种礼仪用服,比起其他朝代的铠甲来具有很大装饰性。“靠”即是在此基础上经过美化后形成的。
清朝棉甲戎服:
戏曲中的大靠: 感谢各位的阅读。我不想复兴汉服,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在做一些所谓传承的事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