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汉服焚香的丹丹。 丹丹和她的同事穿着明代的汉服。
汉服,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也可以理解为汉族的民族服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族也不例外。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知道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不知道汉族人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身着一袭精美的汉服,安静地焚上一炉沉香,沏一盏清茶,在袅袅香烟中,品茶回想,或者再听一曲高山流水,让心情和日子都慢下来,这画面也是极美的。
汉服不等于古装
国学老师张子鸾从2008年开始研究汉服和礼仪,平日里,她经常以一身汉服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她穿上汉服有一种自然和谐之美,她本身也是一位温婉优雅的女子。
张子鸾说,她接触汉服这么多年来,虽然身边的朋友和学生大都已经了解汉服,但大部分人对汉服还是很陌生。“我穿着汉服走在街上,往往被人说成穿着古装,汉服并不是古装。”张子鸾说,古装一方面是指古人所穿的服饰,另一方面是指影视剧里的戏装。而汉服,是汉族人的民族服装。“我们国家56个民族代表在一起拍大合照的时候,每个民族都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汉服没有,事实上,我们汉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服饰,那就是汉服。”
根据资料记载,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代衣冠直接继承自秦朝,如汉蔡邕《独断》卷下:“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汉服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时期,汉族人的主流服装。汉服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汉族的祖先认为他们生活在“衣冠华美”的文明地区,故称“华人”,“华人”的意思是“身着华美衣冠的汉人”。
《春秋左传正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所以又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因此,张子鸾说,汉服和礼仪也是分不开的。
不希望被说成是“穿越”
据张子鸾介绍,目前喜欢汉服的人很多,在合肥,像工大、安大、科大等高校都有关于汉服的社团,社会上也有这样的组织,其中“汉服合肥”就有正式会员八九十人,非正式会员有四百人左右。另外,一些国学课堂也会教孩子们一些汉服知识和礼仪。我们也能经常看到穿汉服的人。
“满清入关,逼迫汉人剃发易服,从此,我们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就在华夏大地上渐渐消失,现在,我们提倡复兴汉服不是一时潮流,也不是追求时尚,更不希望被说成是‘古装’、‘穿越’,汉服只是一件普通的民族服装罢了。”张子鸾说,很多不理解的人,甚至说他们穿的是和服、韩服,殊不知和服和韩服都是源自于汉服。
“汉服也是华夏文明的一个载体,我们提倡复兴汉服,是不想我们汉族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服装,我们不仅要复兴汉服,还要复兴我们民族的其他文化,我们是礼仪之邦,学习传统礼仪,也是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张子鸾说,汉服现在主要还是年轻人和学生群体喜欢,如果大家在街上看到穿汉服的他们,不要再大惊小怪,更不要责怪他们。
将汉服当一件礼服来穿
问及如何穿汉服,穿汉服有什么讲究时,张子鸾说:“将汉服当做一件礼服来穿,你就知道怎么对它了。”据介绍,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各个朝代的汉服有不同的特点,但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即小衣(内衣)、中衣和大衣。
此外,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而这一点通常很多人会穿错。
丹丹也是一个喜欢穿汉服的女孩,她跟记者介绍说:“好多古装电视剧里的衣服穿得很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好多都穿错了,汉服这种衣襟领,穿出来如果不是y字形,或者方向错了,那都是不对的。”
丹丹介绍,汉服除了 “交领”,还有“直领”和“盘领”。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袖子,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一直以来,除了唐以后在服饰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
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汉服一般由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而成。
“每个汉族人都值得拥有一件汉服,因为这是我们的民族服装。”随后,张子鸾拿出几套汉服给记者看,问及现在哪里可以买到汉服,张子鸾说,目前汉服主要是自己做和网购,实体店卖汉服的很少,一开始,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找人定做,而现在关于汉服的网店和微店也有不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