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改良”这个词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蔓延, 被轻易放大到处使用,试问:我们非要建立在对过去的否定才能发展的思维下去思考问题么?如此这般失却自信,不自尊重,甚至怀有轻蔑态度,汉服如何能健康长远发展呢?信而好古,温故知新,我们第一观念总是落在创新处,而不是信古上。汉服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发展到今天,几千年里非常合理的解决了生活中的功能性,精神里的审美性,同时还进一步升华到了文化认同、民族信仰的高度。享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从何时起让我们如此自豪的衣冠,突然就变得这般落后了?汉、唐、宋、明,我们的衣冠一路都是在“改良”中进化的么?是汉代的衣裳比秦的更“良”了,还是宋的衣裳比唐的更良了? 这良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去比较出来的? 不在同的时空维度里去纠结这个问题,意义何在?
当下我们只会以“我”为中心,以当下倍受西式生活影响的环境背景下,脱口而出去下结论,试问自信何来?比如:修身、性感。在这种审美基础都来自于西方思想殖民之下来谈“改良”么? 如此之说并非要固步自封,我们要开放、包容、学习,但一定要建立在自信、自立的基础上将根深扎于华夏文明的土壤里。不能一味寄生、依附在别家主体上去成长。
爱惜汉服,拥抱变化,导引(而不是顺应)时代发展,但这已经不是“改良”的概念了。汉服是活在当下有生命的系统,更是一个发展、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自信把握其精要脉络,为其注入活力,面向未来。并不是要否定过去才能发展。对过去多存一些敬意,守常知变才能走得更远。
汉服,如果具体表现在某一位设计师作品中,在对待自己设计的作品,有精进、要改良;但对于汉服这个大的系统,轻易说改良,显然是浑然不明中自不量力。
再次强调汉服是一大体系,并不是具体的一种服装款式。有礼服,有常服,有时装。放在各自时代下都有其生活基础,有其特定意义的。吾辈责任在于:曾经失去生命力的汉服,我们又将赋予其怎样的精神与活力呢?当下尚处于朝代拼盘的阶段,武断“改良”也只能显示我们无知、无畏。很多时候,无知并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谨慎、好学,相反的,有时会让人变得盲目自大,甚至还会莫名其妙情绪化……
如何在当下的生活基础上构建出我们的汉服,而非古人的衣裳?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什么时候去朝代化了,不轻易用“改良”这个词了,也许汉服就步入常态,深入人心了。
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如果总是执其两端而争争不休还是罢了。时间很宝贵,别浪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