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汉服运动发展代别划分及点评

特别声明: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及时下架内容!

现代汉服运动发展十几年以来,声音众多,派别纷杂。横向观察,存在多种价值观的分歧,暂且按下不表。纵向观察,即从现代汉服运动发展史来看,可以划分为数代。

在阐述划代一事之前,需要先明确一下“汉服运动”,或者说“汉服复兴”的目的。

正如雪飞君在央视纪录片《矢志青春》中所说的:“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我们也是现代人。我们复兴汉服,不是为了回到过去,是为了找回我们民族曾经美丽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我走在大街上,人们不会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也不会问我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就够了。”

试论现代汉服运动发展代别划分及点评 试论现代汉服运动发展代别划分及点评

所以,汉服运动发展的过程,是逐渐返璞归真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激进、带有一定民族主义色彩,向单纯的推广发展。

“汉服”本身,也逐渐由高高在上、承载着无数历史文化内涵,向单纯的“汉民族传统服饰”,单纯的“衣服”发展。

第一代汉服组织及复兴者,产生于2001年左右。21世纪初,境外的“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非常猖狂,在很多论坛上,出现了一些极端言论,如“岳飞阻碍民族团结”等。甚至出现了“蒙古家园网”、“满网”、“僚人家园”、“东北满族在线”等网站,试图推进民族政治独立。

在这些极端言论的刺激下,一些汉族人开始做出反思与回应。在这样的“网络民族主义”的思潮中,一些汉族网友开始着手搭建自己的宣传阵地。如2002年创办的“大汉民族论坛”,以及创办于2003年,后成为汉服宣传推广主阵地的“汉网”。

2001年10月,上海APEC峰会闭幕后,各国领导人穿“唐装”合影。自此后,“唐装”一词火遍全国,许多人开始认为“唐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掀起了网上一阵讨论热潮,有网友指出,“唐装”源自“唐人街”,而并非“唐朝”,所以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上开始兴起关于“传统服饰”的讨论,于是,“汉服”这种尘封了三百余年的服饰终于重现世间。

2003年夏,“汉网”设立“汉服运动”板块,成为当时汉服运动的主阵地。同年,“青松白雪”发表第一张汉服照,王乐天第一次穿汉服走上街头,被诸多媒体宣传报道。

在这个阶段,还没有成型的汉服组织产生,汉服运动的阵地仅限于线上论坛,全国的汉服复兴者集中于有限的几个论坛里。极少有线下实体活动,基本仅限于线上讨论交流。

由于第一代汉服复兴者及“汉服”这一概念的产生环境特殊,以致“汉服运动”直至今天仍被某些人以“民族主义”、“汉本位主义”等理由进行攻击;以及筑成了“壁垒”的雏形,为第二代时“汉服圈”的形成埋下伏笔。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情怀,才让“汉服”重现世间,以及支撑着“汉服运动”在最初的几年里艰难前行。

第二代汉服组织及复兴者,产生于2006年左右。在“汉网”等网站、论坛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其中,其中以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渐渐地,论坛上开始组织一些线下的交流活动。汉服运动也逐渐从互联网走向社会现实,变得现实化。各地开始出现地域性的社团组织,一些热心同袍凑在一起,以百度贴吧为主阵地,搭建组织结构,建成社团组织,开展活动。他们相互间并不了解,不知真名不知出处,只知昵称和贴吧ID。活动模式是线上线下交替进行,基本是“线上召集—线下活动—线上宣传”的模式。

试论现代汉服运动发展代别划分及点评 试论现代汉服运动发展代别划分及点评

这一代的组织,具有地域性,是从第一代的全国性线上论坛中分化脱胎而来。产生自网络,开始涉足社会现实。成员的“民族主义”相对淡化,但情怀颇浓,认为“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历史内涵;意图通过汉服进一步复兴传统文化。所以在第二代汉服复兴者中,产生了许多对古琴、射礼、香道等其他传统文化相关领域有建树的人。

这样的特点,使“汉服”的地位被提高,和“传统文化”直接挂钩,契合了当今“复兴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政府和媒体的关注,为后来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使汉服组织、复兴者逐渐形成了一个“圈子”,外围筑起了华丽的高围墙。圈子外面的人看不懂,望而却步;圈子里面的某些人也认为自己很“高端”,以致加深了外界与“汉服运动”间的隔阂。

而且,第二代汉服组织发展到今天,诸多弊端逐渐浮现。由于其“始于网络”的特点,以致鱼龙混杂,思想、出身、教育背景等参差不齐,经常会出现“撕逼”的状况。由于这个原因,很多高校汉服社团并不待见这些二代组织。其组织中的很多成员也会离开,自立门户,成为“野生同袍”,开“生活馆”或者琴馆等,并借此在无形中进行汉服推广,而由此可能在无意中培养出了第四代甚至第五代的汉服复兴者。

第三代汉服组织及复兴者,产生于2008年左右。第三代汉服组织,特指高校汉服社团;第三代汉服复兴者,分成两类,一类是“自一代而来”,这类一般会成为各高校汉服社团的创始人;另一类是“自二代而来”,一般会成为各高校汉服社团的继任社长或骨干成员,并支撑起社团的发展。

在“一代”阶段,众多网友加入“汉网”等论坛参与讨论,其中不只有大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成年人,还有极少数的中学生。这批中学生同样关注着这一切,但受年龄和环境所限,不能参与到二代汉服组织的建设中。过了两三年,等他们上了高中、大学,便着手在自己的学校创办汉服社。由于这批中学生终究是少数,所以高校汉服社团在创立时往往人很少,可能一个社团只有两三个人。

另一类“自二代而来”的第三代汉服复兴者,情况与前者类似,只是时间较晚。他们上中学的时候,恰是百度贴吧逐渐取代BBS论坛,第二代汉服组织已创办,各地汉服贴吧活跃时。于是他们在逛贴吧的时候,也许是在某个军事贴吧,也许是在某部电视剧的贴吧逛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关于“汉服”的贴子,从而知道了“汉服”这一概念。但同样由于年龄和环境限制,没有加入当地的汉服组织,没参加过活动,只是在心里种下了这么一颗种子。直到上了大学,加入(或创办)了所在大学的汉服社,成为了继任的社长或骨干成员。在各高校社团创办之初的几年,基本都是由这一类复兴者支撑起来的,让社团得以存在下去,并在所属学校有一定影响力,静待日后“四代”的到来。

这一类汉服复兴者,自论坛或贴吧中获取知识,埋下种子,受其影响,对于“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等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接触和认可;但由于自身并未身处其环境中,并没有过深的“情怀”。也许只是在贴吧里看到了“汉服”的图片,唤醒了自己心中的“武侠梦”、“仙女梦”,从此喜欢上了。基本不会有“自以为自己高端”的思想和“民族主义”,所以第三代的汉服复兴者往往会和第二代的组织保持距离,或许会参加它的活动,但不会融入其中。

第三代汉服组织,即各高校社团,是分化到极点的汉服组织。自全国性论坛,到地域性社会组织,再到高校社团,是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也是从线上,到线上线下交替,再到完全线下的过程。高校社团是一个纯实体的组织,组成人员都是现实中认识的人,自招新、破冰开始,就已经相互认识。在二代阶段,成员间的认知是贴吧ID,而高校社团成员间,是姓名和所属学院。社员们都是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很能玩到一起,很和谐。

由于高校汉服社团创立阶段的负责人是自一(二)代而来,所以活动模式也与二代组织相近,即射礼、踏青、祭花神、成人礼、手工饰品教学等具有一定意义的活动。但由于高校汉服社团创立初期的各类资源均不足,往往需要二代汉服组织的扶持与帮助。

各社长想办活动苦于没资源,却又不待见二代汉服组织,只好联系其他学校的汉服社团。渐渐地,各社团的社长间取得了联系,建了个QQ群。今天我的社团搞活动了,邀请大家来玩;明天你的社团缺衣服了,我给你提供;后天他的社团办讲座了,我们一起去捧场。各社团都需要这么一个平台,能够整合各社团的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于是,“社团联盟”应运而生。

所谓“社团联盟”,也许只是始于几个社长间建的一个小群,但随着运行机制的完善、规章制度的建立、社团数量的增加,渐渐形成了一个可堪与当地二代汉服组织分庭抗礼的组织。使各社团间得以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更重要的是,“社团联盟”使各高校社团得以摆脱二代汉服组织的限制,完全自由自主发展,不再需要为了资源而求助于二代组织。同时,“社团联盟”也让高校社团这一极小的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占据更高的话语权,让高校社团更容易争取到如媒体等外界资源。这也为之后向“四代”甚至“五代”发展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代汉服复兴者,由于其学生身份与涉“圈”未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0-1-16,已超过 1 年没有更新,如果文章内容或图片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
分享到:
加群

作者: ,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艺唐风-汉服社
原文地址: 《试论现代汉服运动发展代别划分及点评》 发布于2020-1-1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试论现代汉服运动发展代别划分及点评

欢迎进入艺唐风大家族

QQ扫一扫

试论现代汉服运动发展代别划分及点评

微信扫一扫

试论现代汉服运动发展代别划分及点评
我的足迹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