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沿 汉服风 一种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实践

特别声明: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及时下架内容!

鼓楼沿 汉服风 一种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实践 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现场 鼓楼沿 汉服风 一种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实践 12月18日,在郑氏十七房举行的乡射礼表演 鼓楼沿 汉服风 一种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实践 “礼乐海曙”暨汉服文化周活动现场 鼓楼沿 汉服风 一种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实践 孩子们展示汉服之美

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礼乐海曙暨汉服文化周”在鼓楼旁边的永丰库遗址公园举行。

“鼓楼旁有很多身着汉服的女子,粗一看,还以为是戏服呢。”一位路过的市民这样说。对于类似的言论,宁波汉文化传播协会(筹)的负责人周琳早已见怪不怪了。2006年,她开始了解汉服,而第一次穿汉服上街是在2009年的“七夕”。“当时周围异样的目光还是不少的。”如今,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日益扩大,人们对汉服也越来越包容。

“汉服是载体,承载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协会以汉服为敲门砖,用于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传统文化,叩开民族文化之门。通过雅俗共赏的体验活动帮助人们找回遗失的民族归属感,提高文化自觉。我们不仅要让人们把汉服穿在身上,更要把民族文化‘穿’进心里。”周琳表示。

缘起

由于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周琳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对汉服别有一番研究。“中国很多民族会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为什么汉族传统服饰不能重回百姓家?”毕业后,已是公司职员的她带着疑问到处打听、查询,终于在网上发现宁波有个汉服交流QQ群。“找到组织”的周琳很快加入其中,并逐渐成为骨干成员之一。

在和群友的交流中,周琳逐渐意识到,为什么穿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走在大街上会显得“怪异”———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服以及其他传统汉文化存在300多年的断层。“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说旗袍不好,它确实可以体现出中国女子的柔美身材。但汉服同样很美啊,至少在一些重大节庆活动时,可以让老百姓在着装上多一种选择吧。以汉服为载体,可以让人们更多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周琳这样说。在那个几十人组成的QQ群里卧虎藏龙,不少是关注国学长于传统文化的前辈。不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教授理念是精英式的,倾向于小范围的交流。但周琳认为,我们不只是传承者,更应该是传播者,要让更多的同胞加入进来。后来老师们逐渐隐退,周琳接手后带着其他成员“摸着石头过河”,跌跌撞撞地走到现在。

“与象牙塔里的学院派研究不同,我们要给大众提供一种他们需要的传统文化体验方式,所以我们搞的活动较接地气。”周琳带领大家搞过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体验活动,如女子成人笄礼、男子成人冠礼、启蒙礼、冬至祭等。这些形式新颖、场面庄重的活动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影响在一天天扩大。“当时活动经费由我们成员AA制筹集,每人出60元,50个人就是3000元,足够搞一场活动了,这算是比较早的‘众筹’了吧。”周琳自豪地说。

对他们来说,更难的是寻找合适的活动场地。“找到一些景区、商业广场,由于当时我们没有合法身份,碰壁是常有的事。”协会秘书长王晴深有感触地说。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周琳开始主动接触一些区县(市)的政府部门,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在镇海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

2013年6月,在镇海区文明办和区民政局的支持下,宁波市镇海区汉文化传播协会正式成立。协会专注于古代服饰与传统文化传播领域,已逐渐形成男女成人礼、启蒙礼等活动品牌。

正规化

协会成立后,周琳每年带领会员开展数十场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接地气’是我们开展活动的基本思路。传统文化不能因为曲高和寡而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要结合时代元素重新演绎。”周琳说。

几年来,宁波汉文化传播志愿者和汉文化爱好者,开展了数百场次的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传统冠笄礼、传统文化主题读书会、明州文化讲堂、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手工艺术教习等,影响越来越广泛,赢得了各级文明办、团委、志愿者协会、摄影家协会、文化站、景区等单位的信任和支持。

协会主要开展的特色传统文化活动包括:

传统文化传播。协会面向公众进行传统礼仪培训、传统手工艺教习、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等,课程涉及传统服饰赏析、古琴文化赏析、唐刀赏析、茶道体验、传统礼仪培训、传统发型教习、传统饰品制作等。

传统节日庆典和传统中华嘉礼。举办男女成人礼、孩童启蒙礼等传统中华嘉礼是协会活动的亮点。中华嘉礼旨在对儿童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对成年人进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提醒,同时结合“曲水流觞”“投壶”等传统民俗游艺,使活动更加生动。

传统服饰推广。这是协会开展的标志性活动,会员身体力行地在各种场合展示传统服饰之美,并在活动中设立汉服试穿体验区,使公众直观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

去年12月的一天,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初晓恒前来挑选汉服,事后周琳才知道,对方是为出访马来西亚的人员做准备的。几个月后,初晓恒的学生身着汉服随政府领导人出访,为外国朋友展示中国传统茶艺。“在国家外交活动中出现我们设计制作的汉服,让人很有成就感。”周琳说。

传统民俗婚庆。协会与婚庆公司合作,开展传统民俗主题婚庆活动,倡导传统家庭美德。

“现代人活得浮躁,无论服饰文化还是礼仪文化都有所缺失。我们希望通过倡导这些内容,帮助人们重新建立起公序良俗,因为礼仪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周琳表示。

项目化

几年来,协会形成了若干较为成熟的项目组,开始了项目化运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重点打造的特色项目有:

明润学堂。学堂以汉服为载体,是才艺和礼仪为主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常年开设各类文化课程。

射艺组。射艺组负责射艺教习、交流及手工箭矢制作、射礼排演,以射艺练身、练心,在弓与箭、术与道中体验“六艺”的文化内涵。

甘棠手工社。主要负责发簪、首饰、手包等汉服配件和古典工艺饰品的创意手工制作、教习,让传统文化爱好者在DIY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感受古典文化之美。同时手工社连接公益集市,将手工成品投入集市义卖,义卖所得一部分奉献于公益,一部分反哺于手工资源。

姻缘组。为汉文化爱好者提供婚恋、交友平台,遵从隐私保密原则,以公益方式组织微型联谊活动,促成友谊和姻缘。

舞蹈组。组织舞蹈爱好者学习传统古典舞蹈,组建协会舞台表演队,通过舞蹈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微电影组。牵头创作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基调和理念、具有宁波汉服特色的微型银幕作品,以生动鲜活、极具画面感的形式,展现汉文化传播践行者的精神风貌,弘扬汉服承载的民族文化。

礼乐组。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礼乐文化”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礼乐组负责组织古典礼乐的学习、交流和探讨,协助建设协会舞台表演队伍。

在12月10日的“礼乐海曙暨汉服文化周”活动中,协会还成立了礼乐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是协会的顾问史效。

作为国内汉服文化界的代表之一,周琳参与了从第一届到第四届的中华礼乐大会的全部活动。今年10月底举行的第四届中华礼乐大会上,来自全国及海内外的80余家汉服社团、近千名汉服同袍齐聚山东曲阜,共同展现了包括传统礼仪、传统射艺、传统音乐等在内的众多礼乐文化精华。而2017年第五届中华礼乐大会的承办城市是宁波,预计届时会出现1000多人同穿汉服的盛况。

反思

12月10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文化论坛在鼓楼旁的“督学行署”进行。在开展汉文化传播活动的成员中,对于包括汉服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走上复兴之路,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讨论。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很滑稽的现象是,反对孔孟之道的人竟然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孔孟之道。”浙派古琴名家王政说。他曾经遇到一位朋友跟他争论,“三纲五常”是不是封建糟粕?王政反问他何谓“三纲五常”,对方答不上来。王政只好解释: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是孔子所说的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当今社会就是太多的人缺少‘信’,所以出现毒奶粉、毒胶囊……”至于“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过这三纲在强调后者服从前者的同时,是有重要前提的———前者首先要做后者的表率。例如君王不能成为臣子的表率,那么做臣子的是可以弃君而去的。”王政解释说。

作为百度“汉服贴吧”的第3任吧主,史效是宁波最早从事汉服及汉文化礼仪研究者之一。关于传统礼仪,她自有一番心得。“《礼记》中的很多论述,在当今社会仍然是宝贵的生活经验。”比如,第一篇《礼记·曲礼》中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这跟现在的“进门先敲,应诺方进”,是同一个意思。“门外有两双鞋,那么加上主人室内共有三人,三人声不外传,必有密谋,此时如果贸然进门,弄不好会有杀身之祸。”史效解释说。此外,人们所熟知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同样也是十分宝贵的生活经验。

作为在校大学生,宁波诺丁汉大学爱中华文化社的陈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质疑:“目前看来,汉服文化在理论建设中似乎还存在一些瓶颈,如果简单的拿西方的民族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有一点问题的

本文最后更新于2016-12-23,已超过 1 年没有更新,如果文章内容或图片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
分享到:
加群

作者: ,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艺唐风-汉服社
原文地址: 《鼓楼沿 汉服风 一种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实践》 发布于2016-12-23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鼓楼沿 汉服风 一种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实践

欢迎进入艺唐风大家族

QQ扫一扫

鼓楼沿 汉服风 一种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实践

微信扫一扫

鼓楼沿 汉服风 一种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实践
我的足迹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