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一种代表性文化符号,值得被正视,了解,和弘扬!
——中国中央电视台
身在澳洲的听月小筑同袍,坚持多年穿汉服,研究汉服,并且立志复兴这种美的文化。于是,在澳大利亚悉尼,掀起了一场华人穿汉服的热潮,还与当地一起发起“寻找汉服大使”的活动,此举连中国的央视都被震动,飞抵澳洲做专门的采访,一探究竟。
将穿汉服进行到底!寻找遗失的传统,中国姑娘在悉尼的汉服故事
其实啊,汉服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复兴了。一群怀揣中华优秀文化和汉族民族精神的年轻人,不甘于优秀的中华文化永远蒙尘历史,不甘于民族精神摇摆涣散,从自己做起,修身立德,相互激励,终于促成了汉服复兴运动的潮流。
【新年特献,发人深省!】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
前辈们的所作的努力,后来者不间断地发扬继承,代代相传。如今,汉服在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各大媒体正向报道俯拾即是,老百姓对汉服的认知,也越来越成熟,尤其是,作为中央级的媒体和单位,如央视、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也纷纷为汉服知识的普及发声助力。
重磅消息!!人民日报跟汉服杠上了!!信息量巨大!!
在这个过程中,汉服也随着华人在海外的努力,而传遍五湖四海,七大洲如今皆有汉服同袍的足迹了。
那么,接下来,本文就此再普及一下世界上最美的衣裳,汉服。
後記:
漢服復興已經進入地十四個年頭,隨著漢服同袍數量的劇增,漢服運動中的各種思想也陸續呈現。有人從純衣冠審美角度開發研究,有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復原再造,有人從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層面把漢服賦予更豐富的人文價值。不管怎樣,漢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作為華夏文明曾經的象征和代表,其驟然消逝令人遺憾,其復興歸來又令人欣喜。
欣喜之餘,也希望大家靜下心來去思考漢服背後承載的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作為有文化、有理想等同袍,道器合一,不失體用,漢服的生命或許才更長久。
执之大象,天下往
漢服的製作設計,每一個細節皆有文化蘊含其中,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整個漢服的形制就是中國哲學最直觀的體現。上衣下裳,天玄地黃,交領右衽,道法陰陽,漢服之道,就在這身象法天地乾坤的形制之中。漢服與禮樂相得益彰,堪稱中國文化之大象。穿漢服,行禮義,你就抓住了中國文化之大象了。下面我們先拋開漢服,說一下這中國文化裡的“象”。
夏日漢服何謂象?簡單說,就是形象,你所能看到的東西皆為象。《周易·系辭》曰:“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易》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象就是對萬事萬物的抽象化描述。狹義之象又與所見之形象有所區別,從形中抽出,經過一系列取象比類思維配之於獨特的意義,非形之可感可觀,可置可動,非廣義之象見,而可知可言。而最大的象即為天象。《老子》:“大象無形。”存道於象,故曰:“執大象天下往。”大象,猶大道也。
取象比类得漢服之情
古人法天則地,取道法乎自然,觀山水日月、幽明寒暑,取象比類而得出陰陽之理。《黃帝內經》就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參陰陽之理,天地之大德,來塑造華夏民族君子之性格。《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太極為一,生天地兩儀,兩儀之間,有四象四時四方。比類取象同時又發展了五行學說。折中四象四方,守仁以成五,東南西北守中土,夷蠻戎狄藩中華。
漢服:同类图片来自一见倾心系列
《禮記·深衣第三十九》曰:“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又曰:“(深衣)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聖人服之,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漢服深衣象徵天人合一,公平正直的東方理念。袖口通圓,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后一條直缝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封橫帶、下摆豎垂,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天地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天之四時;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圆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权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中華禮服中取法自然的十二章文,尤其令人注目。《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虫,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文無不取象於自然,并給予了特定的含義,幾千年來始終作為歷代朝服祭服等禮服的基本紋飾。漢服體系豐富多彩,自黃帝以降,歷代華夏民族無不對漢服進行豐富和擴展。由上衣下裳之玄端冕服而深衣,於是有直裾曲裾,有圓領有道袍,有襦裙有襖裙,有冠冕有襆巾,有皮弁翹履,有鳳冠霞帔,有霓裳羽衣。少女起舞,衣袂飄飄,灑脫靈動,若風若凰,落雁驚鴻。美妙的漢舞,是來自對自然之美的詮釋。
從中看出,華夏民族非常珍重先王留下的衣冠文物,正是這些文明要素的形成標誌著華夏民族的出現,一個個脫離了矇昧野蠻的民族誕生。
古人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為何?先聖先師的禮樂文明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標誌。禮樂與漢服合二為一,從內到外把一個民族鍛造為世界上的文明之邦。不去繼承先王法服,不去弘揚先聖先師之道,而濟濟于他人之俗,學得再好,也是無根之木,怎能見華葉遞榮。
禮失求諸野,器絕征乎象
讓這些生動的民族文化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作為創造了無數個奇蹟和輝煌的華夏民族,應該有這個信心。禮失求諸野,器絕征乎象。恢復華夏氣象,不是皓首窮經,空談心性,而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不是抱殘守缺,墨守成規,而是勤求古訓,明德維新。不是孔夫子所懲戒的“生於今之世而反古之道”的復古者,而是老子所倡導的“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復興者。子曰:“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容而道遠,只要我們打起精神,四海一心,便可成己成人,化民易俗。
《易經》:“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群經之首的《易經》給出了點撥,“聖人之意”就在華夏之象裡邊。在禮樂,在衣冠,在文字,在宗廟法度,在天地人倫。聖人之意,當存於每一個志在復興華夏的炎黃子孫心裡,修之於內,達之於外。《老子》云:“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每一個華夏復興者,都應執華夏之“大象”,保合諸夏,協和萬邦,使天下慕而往之。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于博遠。如今的漢服運動,積十四年之彩,明夷翻轉,名庭吐光,已然成為夜空中之繁星,必將化作日月之光芒,照臨華夏民族之所在。
漢服,歸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