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学生穿汉服还原古代“七夕庆典”

特别声明: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及时下架内容!

投针验巧、穿针乞巧、拜织女、拜魁星,传统七夕活动一一上演

借七夕乞巧之机,汉服学子们还亲手折制河灯为国、为天津祈福

8月20日,湘潭古莲汉韵社30多名身着汉服、头挽发髻的学生,来到菊花塘公园中央坡地上,以投针验巧、穿针乞巧、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方式,真实地还原了古代的“七夕庆典”。活动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传统活动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白天穿针乞巧、投针验巧

下午2点30分,“投针验巧”活动开始。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盛行于明清两代七夕节。《直隶志书》中有记载:“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现场,组织者向婉云端出一个大青花瓷碗,里面盛放着池塘水,身穿汉服的女孩们先后趴在草地上,把针往水里放,有的姑娘放下去的针浮在水面上,有的则沉到水底,大家边投边观看针入水后影子的形状,形状最巧妙者为“得巧”。

向婉云告诉我们,投针是有技巧的,需要轻轻地平放下去,“针在水中的倒影越弯曲多变,就表示投针越成功,说明这个姑娘手越巧。”

下午两点50分,穿针乞巧活动也正式开始。据了解,该活动始于汉代,是姑娘间女工技巧的一种比试,也叫斗巧。

活动现场,组织者准备了两节莲藕,上面一共插放9根针,每人发一根绿丝线,以两人一组的方式比赛,看谁最先把线穿过9根针。

16岁的姑娘“半夏”因热爱汉服,特意参加了这次乞巧活动。小时候绣过十字绣的她,拿起针来有板有眼,找针孔、对光、拧线头、穿针,动作流畅,不到几分钟就用丝线把9根针连在一起,先得巧。

晚上拜织女和魁星

晚上7点30分,组织者在菊花塘公园中间摆上香案、祭品,七夕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拜织女开始了。

据了解,古时拜织女的一般为少女和少妇。

在活动现场,30多名身穿汉服的学生面朝织女星位置站定,开始齐念“拜天河织女祭文”:“银汉迢迢,明月皎皎;星河天仙,纤云弄巧;鹊驾星桥,佳期即到;今我众女,诚虔相讨……”祭文主要是说姑娘们向织女祈祷,希望自己越长越漂亮,能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则祈祷早生贵子。

晚上7点50分,祭拜完织女后,参与者们还祭拜了魁星。

原来,七月初七既是七夕,也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中国古代的传说神话人物,主宰文运,是读书人的守护星。古人在这天拜贺,多为祈求文运亨通。因此,古时士子中状元时,也被称为“一举夺魁”。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魁星镇台,功名禄来;今我儿郎,胸怀大志;愿习文韬,为国孝报……”大家一起诵读“拜贺天神魁星诞辰文”,来祈求自己学业有成、前途光明。

最近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也牵动着这些汉服学子们的心。当天,他们也借七夕乞巧之日,亲手折制河灯,在河灯上写下“愿中华少灾祸、愿汉运昌隆”、“天津加油”等字样,把河灯放入水中,为中国、为天津祈福。

“原来传统的七夕是这样子过的,还是头一回见。”前来游园的市民得知是七夕乞巧活动后,纷纷驻足观看,甚至让自己的孩子加入到活动中。

本文最后更新于2015-8-21,已超过 1 年没有更新,如果文章内容或图片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
分享到:
加群

作者: ,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艺唐风-汉服社
原文地址: 《湘潭学生穿汉服还原古代“七夕庆典”》 发布于2015-8-21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湘潭学生穿汉服还原古代“七夕庆典”

欢迎进入艺唐风大家族

QQ扫一扫

湘潭学生穿汉服还原古代“七夕庆典”

微信扫一扫

湘潭学生穿汉服还原古代“七夕庆典”
我的足迹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