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汉服火了。但汉服是如何火的,谁也不知道。总之汉服就是火了起来。
2016年汉服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大屏, 2018年团中央联合B站发起了首届“中国华服日”, 2019年人民日报客户端56个民族服装换装小程序,汉服终于有了一席之地,同年,天猫汉服成交额突破20亿……
曾经的冷嘲热讽、质疑、指责仿佛都遁入无形,如今更多的是赞叹与欣赏——这是年轻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是中国国货经济的新突破点,也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符号。
2019年“汉服复兴16周年”出行活动的三里屯队 图/北京汉服协会
一连串看似相关,实则无关的新闻,涉及到了经济、文化、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也激发了很多人的联想,让很多人觉得汉服火了。
对于汉服是怎么火的?却始终是众说纷纭,毕竟在没有官方力量介入,没有大额资本投入,没有主流媒体宣传的前提下,还没有明确的学术支持,汉服这一种“新兴”的事物怎么就突然出现在大街小巷,展现在台前幕后,成为了一道新时代的风景线?
有人说,是因为当年那些在家偷偷披床单的孩子们长大了,也有人说,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传统服饰的典雅之美,还有人说,是因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后的文化战略需要。
综合来看,这些也有道理,但都不能完全成立。
从概念上看,汉服这一“新兴”事物依旧没有官方定义;从产业规划上看,迄今为止仍没有相关的行业协会;从商品经济上看,依旧属于小众的“三坑”服饰系列;从学术理论上看,依旧围绕着中国古代服饰史打转;从社会群体上看,依旧有着“汉服圈”的缠绕,内部的“鄙视链”只增不减、圈界术语“马鹿仙”“尸衣党”“十级娘”层出不穷,弄得“圈外人”不知所云……
既然还在持续发展,那么汉服这些年究竟发展的怎样呢?未来又有哪些必须补齐的短板呢?
最近在网络上关于汉服的各种言论探讨,意味着2020年下半年关于汉服的那些理论与言说,或又将会引起“江湖”中一番“腥风血雨”,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也意味着汉服即将进入发展必经的自身重塑的阶段。建立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汉服体系迫在眉睫。
《人民日报》微博介绍汉服加了“现代”的汉服到底是什么?
在这里,现代指的是现代性的传统民族服饰。汉服是自古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并没有得到自然发展,期间断代了300多年。而这300多年,恰恰又是全球化大变革的年代,不仅有着历史上频繁上演的“改朝换代”,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还有着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变迁。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此番对汉服的接续,不仅是要找回其外观样式,还要重新拾起传统,使其扎根于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老树发新芽。
这一次,加上“现代”的限定,因为我们现代人需要的并不是古代文物堆积的汉服体系,而是可以适应今天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有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现代社会人们的习惯及所需,在这多元的社会传统文化才能够有发展的前景与空间。这不仅仅是汉服所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代所有除西方文化外的其他文化共同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之一。
那为什么西方服饰不需要现代化呢?
那是因为西服从十七、十八世纪就从超级复杂繁琐浮夸华丽的巴洛克风、洛可可风自然演化到今天,其实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更是伴随着西方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在近几百年来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成为了正装的代表性样式,更成为了历来时尚流行的基础版型。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对于其他非西方服饰而言,国外的和服、韩服、纱丽等算是经历现代化较为成功的案例,虽然它们已不再是其本民族人民的唯一服饰,只是作为特定场景的服饰所存在。但对于一些少数民族服饰,大部分保留着传统生产模式,却几乎丧失了吸引年轻人的魅力,面临着只有老人会穿,或舞台化戏服的转换,如此下去其所面临的只有在非遗的大力保护下勉强维持的局面。
对于当下的汉服而言,若要找回这一系列的传统服饰,找寻古代汉服的外观样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要跨越古代到现代的门槛。这两步,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复兴是推动民俗服饰的形成,带动更多的传统服饰挖掘、保护与传承,因此我们不能有着先考据还原,再传承接续之说。
对于这个必须同步经历的两道坎,我们只能同步完成,无可退缩与逃避。
现代商场中的汉服实体商店现代汉服理论应当如何建设?
体系,首先明确的是现代
“汉服”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同时还泛指其一定范围内或其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及内部联系组合而产生的整体,是不同的小系统所组成的体系。作为集合概念的体系,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而不是零碎的边缘化记忆和古代款式的生搬硬套,更不是对于某一朝、某一代服饰的全面复盘。过去的零碎元素和款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都会有着一定的缺点与不适应性。所有的事物都应当顺应时代变化做出一定的调整。
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传承的可能。有观点认为,汉服是从明朝断裂,所以就要从复原明朝开始。看似有道理,但可行性不高。同样还是因为时代的问题。今天人们的审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古代的服饰的确很美,也有一定的价值,现在的我们也可以穿着,但不应局限于此。另外当今的社会形态、文化、工艺等都有着一定的改变,实际上已经无法完成百分之一百的复原了。
即使拿来了一样工艺的面料,如何穿又会是另一个大问题,过去有着《舆服制》,有着以紫为尊,以黄为禁的习俗,即使照搬了其古代服饰的样式,没有其实际的身份、对应的穿着场合及文化内涵,这一件衣服如此穿到大街上真的合适吗?
汉服摄影群像 图北京华裳摄影拍摄所以这里的核心是传承,但绝不是随意“改良”,是根据考据后,经过总结与归纳之后的古代服饰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来做接续与设计,绝不是随便想象发挥。做个比喻,一座森林烧毁了,我们要在原有的土壤与根基上种植新的树木,采用现代化基因工程或者其它手段,重新培育一座森林,使其能够服务现代人、有实际意义。研究原土壤、根基和遗迹是为了确保新树能够更好的生长,是其为重建的研究手段,而非是研究目的。
体系的重构,类似于森林的重建。既不可能找到原来的残根重新栽植,因为已经不可能了,但也不是我们随便买一些树苗种植就可以的。如果随便发展就没有了传统的接续,这里的现代汉服体系,是指经过现代化建设之后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体系在这里,是指一种活态的文化门类,有着自我发展脉络和动力,适应现代社会自然发展,回归到如同我们的语言和饮食那种没有断代的状态。
这也正是汉服必须要考据,但又不能唯考据的重要原因。又是汉服要传承,但又不能照搬明朝的重要原因。这里的体系是回到汉服复兴的初心,在民族学的框架下,填补民族服饰领域中空白的汉民族服饰。
至于重构后的体系什么样子?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其他民族服饰的框架是什么样的,主要为四个部分:
○ 部件体系,明晰现代汉服的基本组成,立足平面剪裁、二次成型、内倾文化的传统文化框架下,把直领、交领、大袖等这些符合汉民族服饰体系内涵的部件传承下来,去除掉厂字领、绱袖、翻领这类非汉族服饰部件,这就是现代汉服的基本组成。
○ 形制体系,用现代人通俗易懂的词语,来指代这件衣服,类似于三粒扣西装,八字领衬衫,相似的则是:直领对襟长衫、交领加襕短衣……用白描与重构的语言,避免古代服饰名称流变导致的误区,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现代人可以认识汉服,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汉服形制。
○ 装束体系,也是现代人们熟悉的装束用语,比如襦裙,意味着上襦下裙;短褐,意味着短衣与裤;圆领袍,意味着通裁制圆领袍为主体……这就是现代汉服中的典型穿搭体系,至于其他的汉式时装、汉元素装,与汉服本身关系并不大,就凭个人兴趣、爱好悉随尊便可。
○ 应用体系,这是破除了古代服饰制度后的现代社会再应用,举个例子,比如成人礼、婚礼、参加观礼应该如何穿着。将服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汉服·生活 汉服·学位服只有真正的融入现代社会,才是真正的活下来。也许有人说,这太难了,用现存的古代服饰史,唐朝汉服、宋朝汉服、明朝汉服,或者是唐制汉服、宋制汉服、明制汉服来划分不好吗?不仅不好而且不可以,因为这依旧不是民族服饰,而是古代服饰史下的古装。还是没有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服饰的认知,依旧是古代服饰史里的转圈。
再难,也必须要做,且必须要坚持。就像汉服复兴初期的口号一样:
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现代汉服体系不是行业标准
或许又有人要问了,这里的现代汉服是不是要做标准?凭什么你们来做?
当然不是,现代汉服绝非行业标准。这里的汉服体系,是立足汉服复兴运动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是历史的抉择,并非一个人一个集体就能决定的。我们做的,是具体的梳理、归纳、整理与推动,体现的是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然发展,是全面的、客观的。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是大势所趋。决定汉服文化复兴必然性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