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子的美,被人从诗经赞美到宋词,直到现在人们依旧在诉说它的美丽…作为一种环绕于下半身的服饰,裙子出现的很早。据说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上衣下裳”的说法,这里的“裳”,便是指裙子。
(图为西汉曲裾袍复原)
从粗毛编织到精丝刺绣,几千年来裙子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创造发展,而且凝结了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深刻内涵,其中“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纹饰艺术,龙凤呈祥的图腾文化,都是民族文化审美趣味在传统服饰艺术中的展示。
(图为明华堂-盘龙翔凤四季花卉·妆花织金襴裙)
深衣
深衣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因其“被体深邃”,故名“深衣”。
也就是说,裙子在深衣中是与上衣缝合在一起的哦~
(图为深衣-直裾袍)
(图为马王堆曲裾袍实物)
襦裙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襦裙属于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逐渐减少。但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图为东汉晚期贵族妆束复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襦裙继承了汉朝的旧制,主要还是上襦下裙。下裙面料比汉代更加丰富多彩。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裙子也受到欢迎。
(图为魏晋十六国襦裙复原)
唐代长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衣著又转向阔大拖沓。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下裙面料以丝织品为主,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此时裙色鲜艳,多为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的时间最长,色彩多样,多中求异,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如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堪称中国织绣史上之名作;武则天时的响铃裙,将裙四角缀十二铃,行之随步,叮当作响,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与短襦和披肩相配一体,尽显盛唐女子雍容华贵的丰腴风韵,表现出极富诗意的美与韵律。
(图为唐代襦裙复原)
(《捣练图》局部)
宋代服装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下裙时兴“千褶”、“百叠”,腰间系以绸带,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其中老年妇女和农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
裙料多以纱罗为主,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当时还出现了前后开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带束之的“赶上裙”。
(图为素罗小袖窄衣裳仕女复原)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明代流行袄裙(襦裙的演变),在明墓均有出土;交领中腰襦裙为日常百姓穿着(如丫头、农妇等)。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内加穿膝裤(套裤)。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
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图为交领袄裙)
(图为立领袄裙)
(《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马面裙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
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洪福齐天”;灯笼纹样的“五谷丰登”;八宝流苏璎珞海螺等纹样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为流行;而愈加讲究的裙襕则为龙纹、云蟒纹。
(图为明华堂-麒麟童子五彩岁寒三友·织金襴裙)
(图为孔府明代妆花纱蟒裙实物)
让我们再通过一组图片系统地了解一下汉服裙装吧~
清代的剃发易服政策改变了华夏民族的着装特征,但“十从十不从”的政策使得汉族女装的某些形式和元素得以保留。因此,在清代,女装满、汉两种服饰形态并立,并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满汉相融的特征。
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月华裙、墨花裙等。
百褶裙
百褶裙前后都有20厘米左右宽的平幅裙门,裙门的下半部为主要的装饰区,上绣各种华丽的纹饰,以花鸟虫蝶最为流行,边加缘饰。两侧各打细褶,细褶上也绣有精细的花纹,上加围腰和系带,底摆加镶边。
马面裙
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上有纹饰,裙门重合形成的光面,俗称为“马面”,侧面打褶,两褶之间有间隔。上端有裙腰和系带,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
襕干裙
襕干裙形同百褶裙,在裙子两侧打成大褶,每两褶之间镶有襕干边,裙门和下摆各镶有较宽的边饰,颜色和襕干边相同。
鱼鳞裙
鱼鳞裙以数幅面料制成,形同百褶裙,为了使裙子的细褶长期不走形,在每褶之间用丝线交叉相连,穿着者行走转侧时细褶能展能收,呈网格状,形如鱼鳞。故被称之“鱼鳞裙”。流行于晚清同治年间。
月华裙
月华裙共有十个裙幅,将其打出数十道细褶,每道细褶用一种颜色,在的每个褶裥之内轻描淡绘各种花纹图案,色彩娴雅。微风吹动,在一裥之中五色具备,好似皎洁的月华呈现晕耀光华,因此得名。
凤尾裙
以绸缎裁剪成条状,尾端裁成尖角,每条绣以花卉纹饰,两边以金线镶滚,接于腰头,走起路来,彩条飘舞,金线闪烁,宛如凤尾。
凤尾裙工分三式:第一种是在裙腰间下缀绣花条凤尾;第二种是在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第三种是上衣与下裙相连,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一件素裙便凝结着千百年的风华
©来源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