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杞人真的看到“天塌了”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列子》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杞国人,闲来无事喜欢抬头望望天,然后开始担心天会崩塌,担心到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谁知道,无意间发明了一个成语,让杞国一炮走红。
尽管古人并不知道宇宙大爆炸后,宇宙开始膨胀,导致星系互相之间越来越远——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天”是越来越“高”的——但他们仍然很坚信,天是不会塌下来的,因此,杞国这个人被嘲笑了几千年,甚至成了瞎操心的代表。人们骂那些担心些不切实际的人时,“杞人忧天”就是出镜率最高的成语。 那么问题来了,杞国在哪里?杞人为什么爱瞎想,或者说,为什么能想到宇宙奥秘那么深远?
《史记·陈杞世家》记载了杞国人的诞生:“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後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後,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杞国人是夏后大禹的后代,商灭夏桀后,分封了大禹后代为诸侯,等周武王克商,分封天下时,又重新发布寻人启事,找大禹的后代继承爵位,延续夏朝一脉。为什么商、周都要找灭绝已久的国家再分封? 当时的人流行“灭国不绝祀”,因为,每一个曾经享有土地建立过邦国的国家,其祖上必定出现过一些功勋卓著、对当时贡献极大的人物,而当时又流行人死了以后依然可以享用食物的假说,因此,为了不让那些曾经伟大到感动中国的贤人当饿鬼,即使新的王朝建立,也必须让他们的后代能有举行正规祭祀的财力。 所以,周武王大封诸侯那次,首先就找了神农氏、黄帝、尧帝、舜帝、大禹的后代进行分封,“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後於焦,黄帝之後於祝,帝尧之後於蓟,帝舜之後於陈,大禹之後於杞。”
周武王画像 杞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的。 有了这个前提,再看诸子百家爱嘲弄商人后裔宋国的共同习惯,就能理解为什么杞人也被编成了智商不够的段子了——你要是聪明,睿智无比,怎么会被灭国呢? 当然,除了调笑失败者,杞国人也确确实实经历了一下天塌地陷的“末日”现场。 杞国最早被封在河南杞县,西周末期迁到了山东境内,又武力占领并迁徙到了淳于,自此和齐鲁成了邻居。就在这里,杞人遇到了这场“天劫”。 《左传·鲁庄公七年》:“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 那是在公元前夏天的某天夜晚,没啥夜生活的人们都准备睡觉了,忽然,天空大亮,黑夜如昼,一场流星雨倾泻而来(后来天文学家推算出来,这次流星雨是天琴座流星雨)。因为这场流星雨下得真·密集如雨,对天体现象不甚了解的古人们都吓出一身冷汗,纷纷认为是天塌了,才导致“星陨如雨”。
流星雨过后,大部分国家恢复日常秩序,唯独最佳观赏地的杞国人始终忘不了这次“天榻”的警示。其他陨星能掉,难道头顶的太阳、月亮就不会落下来吗?天就不会再重新与地合为一个奇点吗?杞国人无限扩散地想。
再者,因为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天地之间存在某些联系,人间哪里做得不对,不符合上天心意,上天就会降下预警——你要倒霉了。小小杞国很难不将自己对号入座进去。
2.杞人的生活环境,就像天要塌了 问题是,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十分密集,一个山东境内,就挤了十几个诸侯,许多小国国君就相当于一个村长,大家都能看到这场流星雨,为何只有杞国人始终悬着心? 这还要说到杞国在春秋时期的尴尬处境。杞国在春秋时真实的操作,也确实让人无比操心。 上面说过,杞国从河南到山东,就和齐鲁成了邻居,到了新的地方,自然要结交好四邻——弱国可以吃掉,强国必须结交——于是,杞人首先和鲁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出土的杞伯簋铭文 按春秋时期的诸侯朝拜礼,凡是结盟了的国家,每五年小国就要向大国朝见一次。于是,鲁桓公二年,杞人来了,带着自己独有的仪式感来了……《左传》记载:“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 尽管杞侯按规则来朝见,但是他表现的很不礼敬,杞侯前脚走,鲁国马上商量着打他们一顿教训教训。从谋划到实施仅两个月,“九月,入杞,讨不敬也”,鲁国就打到杞国都城了。 《春秋》对军事行动有多种描述方法,比如有:克、入、伐、取、侵、灭、平、获,等等。此处的“入”字,按解读《左传》的大师杜预注解说,“造其国都曰‘入’,弗地曰‘入’。”意思是只进入了国都烧抢了一番,没有打别的地方。鲁国也就跑来教训一下杞人的不礼貌而已。 但杞人不懂了,我好好朝见你,你怎么派兵打我?无奈打不赢鲁国,只好在第二年继续低头,向鲁国寻求和平。鲁国以为教训目的达到,接受和平申请,过了几年,两国还缔结姻缘,鲁国嫁了一位伯姬给杞国。 看到这里,你会觉得,杞国人很懂事、很善于委曲求全保护自己呀。 可问题是,过了79年,鲁僖公二十七年,杞国依然我行我素表演了一次同样的操作:“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 这会儿鲁国已经换了四代国君,杞国的桓公到鲁国朝见,表现得还是不礼貌、不恭敬。一场觥筹交错下来,鲁僖公气得饱饱的,转身秋天就又去打杞国了,“秋,入杞,责无礼也。” 到底为什么,杞侯来一次挨一次打?杞人的不恭敬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这种细枝末节的事,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我们可想而知。 杞国虽是正宗夏人后代,算是华夏文明圈的一员,但一来因为夏礼本就和周礼不同,二来杞国所居住的地方靠近淮夷,久而久之也就沾染融合了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于是,他们无论怎么行礼,一举一动,在鲁国人那里都含有不恭敬的感觉。 举个栗子,南方部分地区的人认为“窝心”是温暖的意思,而北方则认为“窝心”是表示很恶心人,如果杞人不断说,“鲁侯真是让人窝心啊”,鲁僖公听了会怎么想? 礼仪的不同,风俗的差异,造成了两国国君的话不投机。 杞国很莫名,愣是没有反省出问题的原因,只能一次比一次乖,在强邻环伺的环境里,永远跟着大哥、二哥、三哥们走。既要被霸主调度得东奔西走,参加各种联合国活动,又得小心翼翼侍奉周边的齐、鲁、莒等国,日子过得畏畏缩缩,很是辛酸。
出土杞伯双联鬲生怕一个不小心,天就塌下来,只砸杞国这一方领土。
不过,杞人有幸熬过了春秋,在战国初年被楚国所灭。磕磕碰碰了多年的齐鲁都没吃到这块兔子肉,反而被老远来的狼叼走了。从此以后,杞人没空忧天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