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国乐之精粹,且历史非常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在原始时代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
古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征、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古琴也由此而产生,距今天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
古琴的身长,一般都是三尺六寸五分,比喻一年的光阴;古琴的身宽,一般都是四寸,比喻一年的四季;一年共有十二个月,若是加上闰月,便会有十三个月份;而这个数目,又恰好是一张古琴上作为音阶的“徽”数的总合。
古琴上的七弦一弦属土为宫。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沉重而尊。故曰为君。
二弦属金为商。金星应秋之节。次于宫。弦用七十二丝。能决断。故曰为臣。
三弦属木为角。木星应春之节。弦用六十四丝。为之触地出。故曰为民。居在君臣之下为卑。故三弦下八为此也。
四弦属火为征。火星应夏之节。弦用五十四丝。万物成美。故曰为之事。
五弦属水为羽。水星应冬之节。弦用四十八丝。聚集清物之相。故曰为之物。
六弦文声主少宫。文星柔以应刚。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声主少商。武星刚以应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图为古琴构造琴身材质是影响古琴音色的首要因素。古琴的面板一般为桐木或杉木制,底板为梓木或楠木制。木材必须风干,否则木质会开裂起翘,且音色不好。木料自然风干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斫琴者常搜罗各种陈年古木(古墓败棺或是古宅梁柱)用来斫琴。古琴的面板和底板以鱼胶胶合。
古琴面板上先要用漆灰作一层灰胎,这样可以保护木质松软的琴面。最常用的漆灰是用鹿角霜和生漆调和而成的鹿角灰。古琴表面涂以中国大漆(生漆),大多数情况下用黑色漆,少数用朱色、褐色和紫色。待漆干透後,用油石蘸水细磨古琴表面。其他附件如岳山、承露、龙龈、雁足、琴轸则用硬木、玉石等坚硬材料制成。琴徽共13个,多用螺钿或玉石制成。
太古遗音古琴造型优美,历来为制琴家所重视,南宋芝翁的《太古遗音》,是中国最早载有古琴样式的古籍。在存见的古琴中,最常见的为伏羲、仲尼、联珠、落霞和月型等式样,古琴型式虽多,但只是在项部和腰部向内弯曲上有所不同而已。宋代以来,琴制由大渐趋狭小。一般说来,《太古遗音》琴制为中琴,唐琴属于大琴二列。中国制琴历史极为悠久。唐、宋是古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造型美观、工艺精巧、音响宏亮、音色优美的珍品。制作古琴最重视选材。面板应使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的梧桐木制作。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总为:“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古琴的制作已失传多年,一些历代流传下来的名琴,又多系演奏家自制,故各部件的位置、尺寸很不统一。古琴恢复制作是近几十年的事,所仿制的琴,也各有特点,但音量都较小,还不适合在演奏厅使用。近年来试制改良的宏音古琴,使它初步适于独奏、小型合奏或为歌唱伴奏。传统演奏形式有琴曲独奏、琴歌、箫合奏、琴瑟合奏、合奏、雅乐合奏等。
古琴琴谱鉴别古琴的优劣,主要从选材、工艺和发音等方面进行。在工艺上,琴面弧度平正、自然适度,不能有凹陷或不平现象。琴身端正,放于桌上应平稳。各部分加工须精细,胶合处严密牢固无缝隙。琴身油漆色调雅致,表面平滑光亮。琴弦应丝条均匀、质地光泽,洁白而拉力强。缠弦以紧密、均匀、明亮、光润为佳。在发音上,应音响纯净、音量宏大,各弦发音均匀,没有杂音,高音清晰,共鸣和传远效果好,音色优美、圆润、清脆,既不尖锐,也不钝拙。
古琴上的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这种特有的现象,是由于木质、漆底和振动性能等的不同,琴漆经过长年的振动而造成的。有断纹的古琴,不但琴音透澈,而且外表也很美观。北宋以来,琴人对此极为重视。断纹的形状较多,据《潜确类书》中载:“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此为最古;有牛毛断,其纹如发千百条者;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有龙纹断,其纹圆大;有龟纹,冰裂纹。”古琴历来以蛇腹断和梅花断最为名贵。辽宁博物馆珍藏的唐琴“九霄环佩”,就是蛇腹断的古琴。
九霄环佩 最后给大家附上古琴指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