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可谓传统礼仪,大家风范,端庄优雅的直观教材。
看老版林妹妹这个坐在凳子上的姿势,那么柔软,那么娇美,身段如流水般缠绵婉转,一个字,绝!这是要功底的,是要古典文化底蕴的,3年严格的琴棋书画诗书礼仪的培训,文化民俗大师手把手的教引指导,在这样的浓郁的古典文化、传统风俗的熏染下,才能于不经意间把一个简单的姿势做得这样好,这样令人叫绝! 类似的令人叫绝的动作姿势数不胜数,足以说明经典所在~
注:中间掩面做害羞状的就是林妹妹~
林妹妹姿势之美不输给这张仕女画~什么是美女,中国古典美女:
回眸一笑百媚生,身如巧燕娇生嫣。清风轻摇拂玉袖,湘裙斜曳显金莲。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姿。春笋纤纤娇媚态。斜軃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
此文配此人正好~
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貌若王嫱,颜如楚女。如花解语,似玉生香;国色清清,兰味馨馨。一髻弯,真是锦江滑腻蛾眉秀,赛过文君与薛涛。
佼佼乌丝,玉带珠花。
兰性喜如春,娇面红霞衬,朱唇绛脂匀。
巧眉杏眼,袅娜如花轻体,窈窕嫣姌美仙家!
古人不仅重视女性的容貌外,也特别注重内在美即所谓妇容妇徳的统一,秀外惠中,芳容才德,才貌端妍。
莺儿的笑也很端庄,体现女子的才德。
有人说现在欣赏老版的人审美落伍了,可我不这样认为,现在大家理智地说,看到上面这几张图片,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绝对不会是性感、惹火之类的词,一个中国人,骨子里欣赏的还是这样符合古典美的美人,她不会勾起邪念,只会让你赞叹,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钟灵毓秀,竟生出这等俊俏模样的美人坯子。
关于笑
关于笑的最基本规范是笑不露齿,对,一颗都不要露,可现在的古装剧统一实行现代国际商务礼仪,任何时候笑都是华丽丽的6颗小白牙,话说某版第一集,大家欢迎林妹妹,那一屋子的莺莺燕燕,一齐露出6颗牙。。。去做迎宾绝对够格~
看看老版的笑吧:
笑不露齿,嘴角微翘,已经堆砌了美美的笑意,笑,不光是肌肉运动,眼睛也要会笑,看宝姐姐眼里的笑~
这样的笑挺好看,标准、职业化,可古时候大家闺秀的笑不是这样的。某版的民俗顾问估计太年轻,把现代化的礼仪规范用到古代了。
关于露足的问题,在古时候,女子,尤其是未婚的闺秀,是轻易不能在外人面前,更不能在陌生男子面前露足,穿鞋的时候不能露,光着脚被看到了,那更是很耻辱的事,我就听老人家说过,在解放后50年代的时候,女孩子在河边洗脚被男子看到了,最后事情闹得很大,可见这个问题不是小事,老版红楼很重视这一点,女孩子裙子都特别长。
这一张,看看三春裙子的长度,保证不会露脚,更不会露出光腿(在某版,你懂的~)
这张,林妹妹下台阶,伸出腿,脚还是不会露出来。这是文化。
清虚观打醮,左手抱右手,吉拜。
关于作揖
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PS:“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右手成拳”,一般用于吊丧。)
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中国说左右是用“左右”这个词),直至今天,中国官方依然是继承这一传统的。比如领导人的排序,二号领导人一定在一号领导人的左侧。国际通行的惯例则是以右为尊(比如英语说左右是“right left right”),所以在接见外宾时,外宾都是坐在右侧的。
祭祖时,左手抱右手,吉拜。
忠顺府来要人,宝玉对长史官作揖,左手抱右手,吉拜。
关于上厕所
关于上厕所的避讳古人对这事向来忌讳直说,说出恭都觉得不好意思,这个出恭是有来历的,据说在古代科举考试时,考生要出去上厕所,就要领一块“出恭”的牌子,再进考场就要领一张“入敬”的牌子,防止考生擅离。中国毕竟是文明古国,厕所的地位虽然低之又低,但如厕的说法却是不少,如便旋、行清、更衣、出恭等,饱含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在说的去一下洗手间,补一下妆是一个道理。
老版里面就是很注意这点的,从来没有把这个事说得太直白,特别是对一个姑娘家,更是要含蓄婉转,体现修养。
这张,袭人说“出去走走就来”其实就是说去上厕所。
这张,麝月也是这个意思。据说某版说过“尿急”。。。
关于尊卑有序
关于尊卑有序这个在87版太明显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卑长幼有序那是必须的,是天经地义的,但某版就很有呡主思维,君不君臣不臣,主子没主子样,下人没下人像,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仅列一二。
这张,小丫头看到周瑞家的就得停住脚步,低头致意。
这张,丫头们毕恭毕敬垂手而立,恭候主子。其实这一张前3秒,这一群小丫头还是伏在栏杆上看风景的,不过看到主子来了,就得恭恭敬敬,这才是大户人家的规矩。
这张,平儿接待刘姥姥,因为对方是客,所以为了表示敬意,不能坐满了,看得出平儿是半坐的,还用脚在支撑身体,而刘姥姥自知身份低微,所以坐的更浅,只坐了一小半,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体现的是中华礼仪,体现的是人的修养,某版就不说了,据说主子下人一起在地上打滚。。。
端午节熏蓬蒿
这张很有感觉,端午节熏蓬蒿是端午的节俗之一,古人认为端午是毒气开始弥散的日子,此时五毒(蝎子、蜈蚣之类)俱出,因此端午风俗各地都有驱邪避毒的做法,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蓬蒿、艾叶等,还要满屋子熏,每逢端午节到来之时,家家户户会收集一束束艾叶、蓬蒿一类的枝条点燃以后从房前屋后去熏上一遍。这种艾叶熏烟之时并未像点燃柴火产生的烟味那样呛人,而是有着一股清香味,给人以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而蚊蝇一类飞虫闻之艾烟即逃之夭夭。我小时候在老家就是这样的场景,现在却很少见到了,传统都丢了。。。
关于切脉诊病
还是那个道理,深闺大院的姑娘小姐,夫人太太,是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特别是不能再陌生男子面前。
87版这点做的很好,请看:
给晴雯切脉时,不光帐子关紧只露出手,而且还要用手帕盖上,因为这是国公府里,即使是个丫头,也不是一个大夫想看就能看的,这个大夫也有意思,切脉也是正经危坐,眼不斜视,看来是个有经验的~
这是给尤二姐看病,也是关着帐子的,只是大夫要求“请将金面略微露一露,以观其色,方可断方开药”,贾琏犹豫了好一会才同意。大户人家的夫人“金面”可不是随便看的~
某版夫人小姐就大方多了,细嫩白净的手叫大夫摸啊摸的不算,还要露出雪白的臂膀诱惑你。。。
关于孝服的问题
在中国,生老病死都是大事,丧事尤其大。
在我国有“五服”的说法,这是最先起源于周朝的说法。周王把天下分封,王城周围500里内叫甸服,再往外500里叫侯服,再往外500里叫绥服,依次还有要服、荒服,共“五服”,是个区域概念,不同的服交纳不同的税负,享受不同的待遇,比如里王城最近的甸服,人们交税要用上好的粮食,离王城稍远的侯服,人们交税就交粗糙一点的粮食,在享受王城的好处比如赏赐、保护等方面,离王城越近,好处越多,最远的荒服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了。
到了唐宋明清,“五服”就延伸到家庭伦常中来了,是指家中若是有人去世,就把这个人的亲属按和此人的亲疏关系分为“五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不同的服里面服丧长短不一样。其中斩衰一般是指逝者的子女,服丧时间最长,一般是3年,在这3年里,不能穿好的,不能吃好的,总之要哀痛逝者。在齐衰这个服里面的人服丧时间就短一点,大概一年,大功的人更短,半年,依次类推。
在87版里面,我认为关于五服是不会出问题的,因为顾问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固然,我看了下秦可卿那段,老版剧组人员认真细致的精神打动了我,那个送葬的场面宏大,细节也足够细致,现只举一例。
“五服”里面最重的服斩衰,未嫁女为母要服斩衰三年,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丧服要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秦可卿死后,她的丫头宝珠因为知道“扒灰”的事,怕贾珍加害于她,就认死去的秦可卿为母,甘做义女,担任摔丧驾临之事。
我们看她的丧服,的确是粗麻布,没有缉边,有线头露出来,的确是用麻布挽成丧髻,可见老版的认真细致。
宝珠,一个比较次要的角色,演员能如此用心,赞~!女儿孝,一身俏,这一个出场不过三五回的宝珠竟也是一美人胚子!可见当年红楼之功力。看那尤二姐那一身孝装,是个男人都心动啊!!
书画
林妹妹的诗文采之精美自不必说,看看这一手好字,出自陈晓旭本人之手。拍了三年戏,她练了三年字,最后到了书法镜头不用替身的程度。老版的认真细致的态度无处不在,这就是一个体现。
看了某版的护官符,哥笑了,哥的字虽说很烂,但看到那张护官符,终于有比哥的字更烂的了。。。字烂就不说了,那护官符上还有什么“王夫人”,“周瑞家的”这样的写法。。。
看看老版林妹妹的:
这张元妃的就更不必说了,放到现在肯定是墨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