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泛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汉服无论在文化艺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武术剑道、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在历史的承传与发展过程中,汉服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徵。
神传文化中的服饰
敦煌壁画中有许多飞天,一个个身姿纯美,衣裙飘逸,綵带飞舞,让人目睹后如临仙境,心地顿觉清澈澄明。体现了古代服饰艺术之美。而大部分飞天服饰充份彰显唐朝帝国富饶美丽的人文背景和那个时代华丽精緻、优美典雅的服饰特点。
当古人重德守道,敬神信佛的时候,一些宇宙中的真象就会被神有意的显现给人,那美丽神圣的一切都是人追求和模仿的标准,可见服饰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有其背后深厚的内涵的。
工匠们在信仰的世界里,他们把人间荣华富贵搬上牆壁,又把天国的富丽堂皇展示人间,天上人间,人间天上,真是天人合一的时代,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半神文化内涵,原来“此衣只应天上有,缘牵万古落人间”。
汉服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繫结取代扣子,穿着汉服让人神态举止有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这些特色不仅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服饰,邻国深受汉服影响而产生的和服、韩服。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汉服代表着中华民族优雅、博大的气质,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及敬天礼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汉族人的服装以“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宽袍大袖”为特色,其中常见的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使身体藏而不露,雍容典雅。
汉服之美深衣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腰间的衣带象徵著做人要平衡中正。汉服之美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人的生活起居顺应四时、十二月之序。
汉服之美因此人穿上了深衣,不但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在进退行走之间还要想到为人的权衡中正,顺应四时的起居习惯,与天地自然相融合。汉服之美深衣象徵著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国传统美德。深衣的袖口宽大,象徵天道圆融。
汉服之美领口左右相交,象徵地道方正。交领的右衽覆盖于左衽之上,也体现了右衽为阳在外,左衽为阴在内的阴阳观念,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汉服之美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徵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
遵道而行
在古代,即使重现实而不想修鍊的人,也明白“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思想,由此衍生出做人必须遵守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以及“善恶有报”的普世价值观。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汉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直接影响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皇天在上,苍天有眼,中国人把遵循上天安排的“道”看得十分重要。做事守规矩,按“道理”行事,首先就得按照礼仪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道义,而不能肆意妄为。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舞蹈、音乐、绘画、服饰、饮食、武术等艺术形式,方方面面都要讲究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各种细节都带有敬天礼佛的端庄和虔诚。
佩玉而思德
古人的裙子上常常配有一块玉,它的名字叫“玉环绶”。用条带繫于腰间,垂下来。“玉环绶”的作用一个是美观,另外就是可以压住裙幅。当走路时有风吹来,不至于使裙子随风飘舞而有失雅观。同时呢,玉本身具有一种高雅、圣洁的美,是其他东西不能替代的。
《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认为玉具有仁、智、义、乐、忠、信等美德,以象徵君子之德。古人佩玉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人也要像玉一样清透而温润,品行举止要以玉为榜,自始至终都怀有高尚的美德。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写在《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美人,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人相媲美了。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知,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
其实不仅仅是屈原,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的礼仪之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的是娉婷窈窕的少女之美。诗人在描述美好事物的时候,为什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绫罗冠带?汉服之美,究竟美在何处呢?
我们都知道,常见汉服最主要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等,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宽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宽窄长短就很有讲究。汉服袖子一般都比手臂长,最常见的深衣规定要回挽至肘,而袖径最宽的竟达四尺,垂下手几乎及地。这种设计相对人体而言,显然是过大了,如果将其平展放置,显得平凡无奇,但是当着装者屈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或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屹立之时,不停的运动变化。大家应该记得电影《英雄》里面飞雪以衣袖击落无数箭羽的镜头,长袖跌宕飘逸,如幻如舞,展现了极具冲击力的的艺术美感。衣与裳的设计剪裁也是同样道理,用料都远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但一旦穿起来,便会依着人的身体结构,形成曼妙灵动的流线,使人的活动游刃有余之外,也显示出轩敞自然之美。
汉服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设计理念与华夏文明的演化是分不开的。古汉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汉族早期服饰工艺远远领先于周边民族,诸如纺织、印染、刺绣、裁剪等工艺技术的发展,都给汉服带来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的某些朝代,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汉服工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例如高超的纺织技术在汉朝造就了素丝蝉衣,重49g,虽轻薄但十分柔韧,足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而到了唐朝更出现了仅重25g的汉服,将数十层丝绸套在身上,依然可以看到肌肤杀上的痣;又如造纸技术的发展使汉族一度出现纸衣。然而遗憾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几千年前的古老工艺却已失传,我们用精密仪器制造出繁琐服饰花纹的同时,只能对古汉人创造的辉煌成就望洋兴叹了。
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我们从一些字典中可以查到、却不再常用的词汇里可以窥其一斑。例如汉代宫廷中女子爱穿的曲裾式,续衽后的曲边围绕人体转一圈或两圈,下衣的裙部层迭出流美的曲线,高贵却不失含蓄;唐代最流行的襦裙,是上衣下裳类汉服的代表,衣缘和下裙的花纹搭配,朴素里衬托着秀丽;由直领汉服发展而来的鹤氅,本是指用白鹤等鸟类羽毛捻绒拈织的贵重裘衣,后指宽长飘逸,长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闲恬淡的风格受到中年男子的喜爱。再如直裰、褙子、比甲、半臂、襕衫这些只适用于汉服的名词,我们看上去已经十分陌生了,但是它们却见证了一段辉煌并令我们自豪的历史。
汉服之美不仅体现在衣服本身,也体现在与身体其他配件的搭配中。例如发式,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另外的首饰、身饰、腰佩、足饰、佩剑等等不一而足,很难用较短的篇幅说得清楚。
汉服追求的是一种浑然一体、天然妙和、由外及内的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御寒蔽体,所有的形制特征、纹饰搭配都存在深刻的内涵,要进一步了解汉服,那恐怕就要追溯到周公时代,进而说说礼仪与服饰的关系了。
二、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而中国的政治历来被称做“衣冠之治”,在《论语》《礼记》等古代通用的教科书中,都有对于服饰和礼仪制度的详尽表述。如《礼记-坊记第三十》中写到“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汉族服饰与汉族的礼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初都会对本朝的服饰制度做详细规定,规定其等级制度和应用场合等,汉族史册中对此都有明确记载。比如冕服。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明确记载衣裳形制,也就是上衣下裳。黄帝时期相当于仰韶文化阶段,距今已有五千多年。衣裳制后来发展成冕服,根据金文释读,冕服制度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时期。大盂鼎、毛公鼎、吴彝、
评论